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其流域主要在四川省境内。
历史上因“岷山导江”(《尚书•禹贡》)而得名,在古代又称汶江和都江。很长一段时间里,岷江都被视为长江的干流。生于眉山的大诗人苏轼《游金山寺》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直到明代,江苏人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南地区实地考察,通过黄河之源和长江之源长短的比较,得出了“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的结论,并初步判定金沙江为长江源头,从而纠正了历史的误区。
岷江乐山与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处。 高利华/摄
奔腾万里的岷江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源头到都江堰为上游,落差较大,水力充足;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沃野千里,繁荣富庶;乐山至宜宾为下游,水流平缓,航运发达。这次实勘活动我们主要对岷江的中下游进行了踏访,但是作为浙江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岷江上游松潘镇官兵们所作的牺牲。
1841年10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道光帝下诏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属内挑选精兵两千名,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这批士兵跨越大半个中国,于次年2月抵达浙江绍兴,在曹娥江一带驻防,与当地官兵共同抗击英军。在战斗过程中,大量藏、羌族土屯兵面对水土不服、武器落后等原因,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浙川历史上是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岷江都江堰。 胡卓君/摄
历史上岷江上最值得关注的水利工程便是“万世资灌溉”的都江堰。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它的修建是岷江从“祸水”到“福水”转变的关键,在此之前,每到夏季,成都平原常常出现东旱西涝(以玉垒山为界)的局面,而都江堰的修建则为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都江堰灌溉功能闻名于世,都江堰一带的壮美景色也是诗人感发的对象。
岷江眉山段。 高利华/摄
杜甫当年曾登上附近的高楼,感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并发出“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的喟叹;陆游则登上灌口庙东大楼,遥望岷江雪山,写下“胸中迫隘思远游,溯江来倚岷山楼。千年雪岭阑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以自广;今人赵朴初先生更是写下了“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的诗句来赞美都江堰。美国汉学家牟复礼有言,历史不是由石头构成的,而是由词语组成的。可以说,正是这些文学作品使得都江堰更加具有人文气息与历史底蕴。
在人们的印象中,蜀地一直以交通不便而著称,李白所言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其实蜀地与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与世隔绝,岷江流经四川腹地在宜宾汇入长江,成为对外交通的要道。文学史上,出蜀与入蜀都是成就诗人的大机遇,如离开四川的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苏轼,唐代留寓四川的杜甫、入蜀的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东西部文化交流的空间跨度越大,诗人的创作视野越广,成就越显著。文学如此,历史亦然。
陆游说“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中年入蜀,接触了“士风尚豪举,意气喜远客”峨岷民俗,诗歌境界为之雄浑壮阔,东西部文化的融合,诗风为之一变。
针对岷江流域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四川省政府制定了不同的发展对策,上游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下游则重点发展航运与旅游,努力让长江黄金水道往上延伸至成都平原经济区腹地,打造岷江“水上黄金旅游线”。
岷江中下游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我们期待着岷江诗路文化的深度赋能,我们深信:高扬文旅融合的风帆,必将成就文化和经济创新发展的大格局和大事业。
(指导:高利华)
作者:黄予恺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