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82| 石梁:会入天台访石桥

2022-07-25 10:11

来源:

天台山素以“佛踪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境内文化底蕴浓厚,名胜古迹众多。唐代诗人云集的石梁镇则是天台山的精华所在。石梁镇位于海拔760米之上的天台山主风景区,以石梁飞瀑得名。唐代《法苑珠林》中记载,“东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门帛道献,或云竺道献,统涉山水,穷括奇异,承天台石梁,终古无度。”

石梁,一名石桥,龙形龟背,似天然的津梁横亘于崇冈峻岭间,其上双涧合流,泄为飞瀑,喷薄而下,以石梁瀑布闻名天下。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千里寻访,留下大量歌咏的诗篇。

篆刻“法华晨光”四个大字的巨石 高利华/摄

唐代诗人宋之问《题杭州天竺寺壁》:“会入天台里,看予渡石桥。”孟浩然《寻天台山》诗:“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在《舟中晓望》诗中写道:“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白居易惊叹于飞瀑的巧夺天工,留有“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佳句。

沿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山峦苍翠,古树参天,路旁溪水潺潺,随处可见奇峰怪石。穿梭于山林间,彷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只听见流水声、虫鸣声相互交织。顺溪而行,远处石堆中的一块巨石大印格外醒目,走近细看正面篆刻“法华晨光”四个大字。根据记载,“法华”指佛教天台宗经典《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教义的集大成之作;“晨光”寓天台山最早沐浴大乘佛光,是天台宗的发祥地。这枚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巨印堪称“天下第一印”。大印不远处有一座六角石亭名曰“渥云亭”,石亭上题有唐代诗人徐凝“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的名句。

石梁飞瀑美景 高利华/摄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与天台石梁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三上天台,六观石梁,写下两篇游记并置于《徐霞客游记》篇首,可见其对石梁之钟爱。如今的妙音亭旁矗立着一尊徐霞客的雕像。

沿着小路继续往前,抬头便望见石梁如龙脊横亘在峭壁之间。徐霞客当年为探石梁之奇,冒险登上石梁,曰:“下瞰深潭,毛骨俱悚”。飞瀑从石梁下喷涌而出,色如霜雪,声如雷霆。就像一条飞龙,怒吼着奔腾而来,又如天上银河倾泻而下,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徐霞客笔下的石梁飞瀑,写进了每一个游人的心底。

飞瀑右侧是下方广寺,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下方广寺整体黄墙黑瓦,门前两座石狮增添庄严之感。下方广寺原为石桥庵,据史书记载,东晋昙猷曾在此结庐修道。下方广寺亦是“五百罗汉应真宝地”,以五百罗汉道场著称。寺内保存有东晋时期的楠木雕刻、镀金五百罗汉像等珍贵文物。站在石桥上仰望飞瀑,青林翠竹、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飞瀑的气势磅礴更加映衬出古寺的幽深静谧。

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下方广寺 高利华/摄

石梁景区位于天台山核心区块石梁镇,是天台山的著名景点。唐代诗人方干观瀑布后发出“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的感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为石梁题下“第一奇观”赞叹这一美景。

2019年,石梁镇被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正式授予“浙江省诗词之乡”的称号。近年来,石梁镇致力于打造“云端·唐诗小镇”,结合自身优势为小镇文化旅游植入“唐诗”主题元素,承办开展多项研学活动,以唐诗为主题的天台山石梁避暑节已经成为夏季活动的金字招牌,并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与小镇开发融合,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

以石梁景区为核心打造的“云端·唐诗小镇”,不仅能促进石梁景区的发展,也将扩大天台山文化的影响力。千年石梁也必将在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场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指导:高利华)

作者:翁雨露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