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酷暑寻凉之“古凉方” 避暑智慧古有之,纳凉文化兴味长

2022-07-22 17:46

来源:越牛新闻

夏季进入“烧烤”模式,万幸我们还有风扇、空调聊以慰藉,但是在没有电的古代,没有空调和电扇,更没有沁人心脾的各种冰饮,古人们究竟是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季的?

其实,古人的纳凉智慧绝不容小觑。千百年来,纳凉文化看似简单,却融合了人类文明、古人智慧、历代特色……护佑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酷暑之夏,不妨和记者来次“穿越”,去感受一下古代绍兴人的纳凉生活。

竹制品是古代绍兴人纳凉神器之一

消暑利器篇

古人夜晚纳凉,喜抱着“竹夫人”安睡

“竹夫人” 纳凉消夏

“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宋代黄庭坚一首《咏竹夫人》,让后人知晓了古代竟然有“竹夫人”这一纳凉利器。其实,在古代许多文人的诗文中,都出现过“竹夫人”的身影,如宋代的方夔曾在《杂兴》中这样描写:“凉与竹奴分半榻,夜将书奶伴孤灯。”宋代的孙奕更是在《履斋示儿编》中介绍:“山谷喜为物易名,郑花则易为山矾,竹夫人则易为竹妃。”

那么,“竹夫人”究竟是怎样一个物件呢?上虞竹编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谢官昌介绍,“竹夫人”其实就是竹编抱枕,形似竹笼,长约1米,用光滑精细的竹皮纵横交织编结而成,浑身孔隙。睡觉时将此玲珑多孔的竹笼抱在怀中,既免除肌肤紧挨的黏热,还便于空气流通。“‘竹夫人’长度形状正好适合一手一腿环抱着睡,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竹夫人’外套上棉布或者麻布。”谢官昌说,“竹夫人”这个物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是老百姓纳凉生活的趣味发明,也可以叫“竹夹膝”。

中国人爱竹、亲竹、敬竹,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就已萌芽,此后更是发展出了中华独有的竹文化。谢官昌表示,在古人的纳凉神器中,除了“竹夫人”,其实还有竹凳、竹椅、竹榻、竹席等用于纳凉的生活用品。

此为绍兴王星记扇厂制作的扇子

扇子+冰 智慧解暑

自古以来,扇子都是夏日纳凉必备之物,素有“摇友”“凉友”的雅称。“其实在古代也有机械扇,就是手摇风扇,但这种基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我市文史爱好者马国强告诉记者,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特别是在明代的时候,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特别是柯桥区周家桥一带,素有“扇窝”之称,这里的农户多数为制扇户,制扇业最为兴盛时扇作坊有数百家之多。

由于绍兴的制扇业历史悠久,也就出现了如绍兴王星记扇庄这样的佼佼者,扇庄的制扇工艺传承到现代,历经了一代又一代制扇人,在2005年,王星记扇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那么,古人用扇是否就如影视剧或者戏剧舞台上这样摇一摇就能起到纳凉效果呢?其实并不然,在古时,文人雅士使用扇子其实是一种礼仪,淑女使用扇子,能体现温婉和优雅的气质。而到了夏季,仅仅依靠单纯的扇风已经达不到驱热的效果,稍有地位的家庭,会在屋子里摆放上冰块,然后用扇子扇风,透过冰块吹到身上,起到降温的作用,原理与时下的空调扇类似。

瓷罂在古代被作为盛装冰块的容器用

瓷枕+瓷罂 清凉解乏

在位于越城区鉴湖水街的“越青堂”内,有一个乌龟造型的越窑刻花青瓷枕,用手一摸就能感受到一阵冰凉。“瓷枕是古人夏日睡觉纳凉用的,追溯历史的话,从隋代就开始出现,唐宋时期大量生产,成为许多人喜爱的床上枕具,而且造型非常丰富,我们绍兴的越窑青瓷,自然也不例外。”浙江越青堂总经理罗洪良介绍,一开始的瓷枕属于生活用品,后来逐渐成为集造型、绘画、诗文于一身的艺术品,尤其在宋代,瓷枕的艺术设计更是达到高峰。

据罗洪良介绍,瓷枕在古代不仅仅可用来睡觉当枕头用,夏季写字画的时候,还用作手枕,既可以纳凉,还可以解乏,更是书房中一件雅俗共赏的物件。

在越窑青瓷中,除了瓷枕,还有瓷罂也被用作夏日纳凉用。“古人在冬天收集冰块藏在冰窖中,到了夏季的时候,就会用各种容器装冰块作为生活纳凉所需,瓷罂就是其中一种容器。”罗洪良说,瓷罂的口子比较小,冰块装进去后,不容易融化。

文人纳凉篇

文人寻凉

明心智醉时光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古代民间早已提出了“纳凉”的概念。总结来说就是蔽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这个方法我们现在仍在延用,比如在炎热天气打遮阳伞、在树荫下行走等。当然,古时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自然有许多纳凉的好去处。

“绍兴水多、山也不少,所以在湖畔、山林纳凉,是古人常用的方式。”马国强介绍说,陆游将家安于三座小山的中间,并称作“三山别业”,他在《怀鉴湖故庐》中这样描绘:“临水依山偶占家,数间茆屋半欹斜。云边腰斧入秦望,雨外舞蓑归若耶。”可见,即使到了夏天,这样的居室环境,也可以给陆游带来丝丝凉意。

除了喜爱山水,竹林避暑也是古人的一种方式,如王羲之令人在兰亭种植竹林,除了崇尚竹子的高雅,其实也不外乎因为竹子的绿意能在夏天带来清凉。陆游在《夏日》一诗中这样描写竹林的妙处:“柴扉昼掩竹林幽,坐使炎天变素秋。”他另一首名为《东湖新竹》的诗中写到:“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可见竹林避暑在文人中的认可度。

饮食寻凉篇

冰雪凉水古代早有

现代人消暑,享受冰饮是最常见的,有人或许会觉得古人制冰技术不高,想要“品冰”应该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古代的时候,用饮食消暑也是一个方法,绍兴传统食品木莲豆腐就是其中一款,还有绿豆汤、银耳汤等,都是古人食用比较多的夏日凉品。”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介绍,从宋代开始,浙江这一带就比较流行在夏季食用绿豆冰、梨汁、木瓜汁、酸梅汤、红茶水等饮品。绍兴水系丰富,即使没有冰箱,但水井不少,很多人家会将时令瓜果浸在清凉井水中,待浸透后取出食用也同样沁人心脾,这种办法现在在乡间还能看到,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冰镇饮料。

陈国灿表示,宋代时绍兴地区商业逐渐发达,而且开始允许“路边摊”出现,随着制冰业的发展,一到夏天,卖冷饮的摊子随处可见。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夏天在汴京的街头就经常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等,而到了南宋,夜市经济颇为发达,茶楼、饮料铺也成为街头的一道道风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张艺涵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