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山,也叫青山,位于上虞西北部的道墟街道,距上虞城区7公里,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和常台高速交接处,历来都是交通要道。
称山南临运河,北面东海(杭州湾),不仅是船只由浙东运河往来宁绍间的必经之地,在春秋时代还是越国的一个后方军事基地。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第九记载:“称山,在(会稽)县东北六十里。旧经云:越王称炭铸剑于此。《越绝》云:勾践时采锡于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练塘,各因事名之。俗呼称心山。”
越王像。高利华/摄
从这些记载可以得知,山之所名“称”,源于越王勾践称炭铸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励精图治,在称山上称炭铸剑,力图雪耻。山上的“洗剑池”“试剑石”等遗迹,足可以想见当年称山上热火朝天的铸剑景象。
两千多年前,称山实为海中孤岛,地势十分险要,踞东方而扼守门户,下娥江直通钱塘,进可攻,退可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时,称山也是船只从钱塘江转到曹娥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成为了浙东诗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称山地势独特,登临称山之顶,此间既有山海江湖之胜况,亦兼水乡田园之风光。因四周皆为湖山,被人称为翠溦洞天。唐代著名诗人方干曾有诗曰:“水木深不极,似将星汉连。中州唯此地,下界别无天。”
称山上原建有称心寺,供游人登临眺望。称心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大同三年(537),在唐代已十分著名。初唐诗人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期间游历越中名寺,途经称心寺,留下《游称心寺》等佳作。其中“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及“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等句,皆描述了称心寺周边的江海舟行的景色,境界高远,思接万里。
骆宾王被贬临海丞,途中自诸暨进入会稽时。专程来到称山,弃舟登岸,夜宿称心寺,留下《称心寺》一诗:“征帆恣远寻,逶迤过称心。凝滞蘅茝岸,沿洄楂柚林。穿溆不厌曲,舣潭惟爱深。为乐凡几许,听取舟中琴。”
唐代状元诗人、山阴县尉孙逖也曾与友人崔司马登寺望海,“倚阁观无际,寻山坐太虚”“晴分五湖势,烟合九夷居”,感叹称山视野之开阔,气象之壮美。
明代名士刘基、徐渭和刘宗周等也曾往返浙东诗路,并在称山留下诗文。
称山。高利华/摄
称山处于浙东运河与剡溪、曹娥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特殊。称心寺在唐代曾经是与云门寺、天衣寺齐名的越中三大名寺,但命途多舛,历史上屡毁又屡次重修重建。现今坐落在山脚下的称心禅寺,是由当地村民筹建的,已不复当年的规模和气象了。
顺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上山道路两侧皆是挺拔修长的翠竹,行至莲泉古刹,门前有着一泉一树。树为“千年观音樟”,古刹左侧泉水名曰“浴鹤泉”,清澈可鉴,味甘。相传有鹤浴泉中,诗人方千所说的“雪折停猿树,花藏浴鹤泉”,即指此地。
称心禅寺。高利华/摄
沧海桑田,如今称山树林茂密,遮天蔽日,即便登顶,也已失去了望海的作用。周边都是城市化的街道住宅,围海造田使称山离钱塘江湾越来越远,昔日江鸣潮落的风光不再。
但在称山,文人墨客留下的无数文化因子已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深深烙印。称山已建有旅游风景区,景区内刻有历代诗人诗碑,还竖立了越王勾践像,供游人吟咏欣赏。无论是越王勾践称炭练剑、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还是文人墨客用诗歌构筑起来的文化高度,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指导:高利华
作者:陶诗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