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我市进入盛夏,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有利于肠道病原体繁殖,同时,蚊、蝇等病媒生物也进入活跃期,绍兴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高温中暑、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手足口病和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同时,广大学生也将迎来暑假,学校、家庭和社会还需做好学生暑期安全教育,避免溺水、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流行态势,随着境外管控措施的不断放松,外防输入持续面临严峻考验。国内方面,近期安徽泗县、灵璧,江苏无锡等地接连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报告感染者数量持续上升,并外溢到我省桐乡、义乌、萧山等地,绍兴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仍需警惕疫情传播风险,继续保持防疫意识不松懈。
防病指引:
1、主动登记报备,合理安排出行
广大市民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外出旅行时,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的县(市、区)和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地区。近期有阳性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旅居史的来(返)绍人员,须立即主动向所在单位、村(社区)报告,并在“绍兴防疫申报平台”(http://sxfysb.sx.gov.cn:8081/#/)主动申报行程,配合我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配合各类场所落实防疫措施
全市各类公共场所要继续守牢小门,落实扫“绍兴场所码”、测温、查验“健康码+行程卡”、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广大市民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使用公筷公勺等健康生活习惯,定期主动核酸检测,出入各类公共场所出动配合防疫措施落实。
3、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措施,请符合条件但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尽快到居住地附近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请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或1剂次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满6个月,且年满18周岁的市民积极接种加强针。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
广大市民日常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就近前往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流行病学史和旅居史,就诊期间请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二、高温中暑
进入7月,随着高温酷暑天气的到来,中暑发病进入高峰期。中暑是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防病指引:
1、夏季室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隔热、通风等降温防晒措施,设置休息间,调整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
2、科学饮水,合理膳食。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不应等到口渴才喝水,少量多次,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饮食以清淡饮食为宜,适当增加含钾、镁的食物,如芹菜、黄瓜、绿豆等。
3、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注意防晒,避开正午时段外出,穿轻薄浅色的服装,使用遮阳帽、太阳镜、太阳伞、防晒霜。
4、一旦周围有人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处,并保持通风。解开衣扣,用多种方法帮助身体散热,适当服用藿香正气等解暑药物。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三、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进入7月,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肠道传染病病原繁殖,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注意做好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防病指引:
1、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应选择新鲜、干净、保质期内的食品,加工食物时生、熟要分开,不吃生冷的食品,特别是生冷的海产品、贝类等,买回来的食品要煮熟煮透,瓜果食用前要洗净,提倡喝开水。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人畜粪便。
3、餐具要经常煮沸消毒,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正规餐厅,少去路边摊等不卫生的场所就餐。
4、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
四、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进入7月,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蚊媒孳生繁殖也进入活跃期。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注意做好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预防。
防病指引:
1、减少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容器,倒置盆盆罐罐,搞好环境卫生,从源头消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2、做好防护,减少与蚊虫接触机会。家庭可安装纱门纱窗、蚊帐,使用蚊香、电蚊拍,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在裸露的皮肤部位涂抹驱避剂。
3、避免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外出,早晨或傍晚工作或外出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儿童。可通过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
防病指引:
1、减少接触机会。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患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风险。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勤晒衣被,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儿童餐具、玩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出现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就诊。
3、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鼓励6月龄~5岁适龄儿童积极接种。
六、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会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夏季是蘑菇生长旺盛季节,进入7月,随着降雨增多,有利于野生蘑菇生长。
防病指引:
1、提高对野生菌类的防范意识,切勿盲目自信追求“野味”。毒蘑菇种类繁多,普通民众很难辨别,避免毒蘑菇中毒最佳方法是:不采摘、不食用、不购销。
2、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视力模糊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是野生蘑菇中毒,必须马上就医,否则可能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3、误食剧毒的鹅膏菌后,一般发病较慢,有6~12小时的潜伏期,此时应主动到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当病情出现缓解时,仍应在医院接受治疗,防止出现“假愈期”,同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指标,确保病情稳定好转。
(内容来源:绍兴疾控快讯)
作者: 编辑:徐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