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
夏至一过,禾苗青翠,绿意盎然,正值小龙虾大规模上市季节。上世纪80年代,同样的丰收场景也出现在我市农村的田间地头,但当年的主角却并非是鲜红肥美的小龙虾,而是一尾尾活蹦乱跳的田鲤鱼,并且涌现出稻虾轮作、稻鱼共生、稻鳖共养、稻鳅共作等多种立体农业养殖新模式,取得了一田多用、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良好效果,相关经验做法还在全省作推广交流。
稻田养鱼是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了解,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在我省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明洪武年间的《青田县志》,便有关于“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
稻田养鱼,一方面可以让鱼儿在稻田中吃掉杂草和害虫,觅食时搅动土壤,为水稻根系提供充足氧气,排泄粪便又是天然肥料,有利水稻增产;另一方面,为了鱼儿生存,稻田不能施加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不仅节约种植成本,还让收获后的大米成为无公害有机产品,销售价格实现翻倍增长。因此,稻田养鱼实质是在同一区域内既种稻又养殖,最大限度地利用稻田空间,是一种鱼米共赢、种养结合的产业新模式!
我市探索稻田养鱼的时间也较早。据《绍兴年鉴》“稻田坑塘养鱼”章节记载,“1959年,绍兴、诸暨稻田养鱼试验成功。其中,绍兴县当年稻田养鱼800亩。1960年,绍兴县稻田养鱼7895亩,诸暨县稻田养鱼2100亩。稻田养鱼的主要品种是田鲤、鲤、草鱼等……198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绍兴县马海乡建立稻田养鱼百亩试验方,试验稻田养蟹种、育青虾。一试验户7亩稻田,鱼蟹混养,产稻3875公斤、鱼515公斤、幼蟹35公斤。”
养鱼高手
回忆那些年的点滴
越城区皋埠街道樊江村村民屠淼华曾经是一名稻田养鱼高手,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块不到2亩的水稻田里试养鲫鱼,并且在当年实现鱼米双丰收的共赢结果,相关事迹还上过报纸和广播,成为当时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屠淼华向笔者介绍说,稻田养鱼无需进行喂养,一般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食物范围广、成活率高的鲫鱼或鲤鱼,它们看到稻虱、螟蛾就会吃掉,连水稻叶子上面有蜘蛛,也会杂耍般地喷水射落。虫子不用治了,水稻又不会被虫子侵害,长势自然就非常好,这样加工出来的大米颗粒饱满,个头均匀,价格比普通米要卖得高。
屠淼华还透露,稻田养鱼的最大难题,其实在于解决养鱼与晒地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水稻在生长期内并不需要所有阶段都浸泡在水里,除了幼苗期和扬花包浆期,特别是在后期成熟的时候,水稻田甚至还需要通过排水晒地来确保地面的硬度。但对鱼儿来说,须臾都离不开水源。如何解决?他当时就想到一个在稻田角落深挖鱼坑的办法,并且把田里的沟渠深挖到50~60厘米,纵横交错,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井”字或者“田”字形格局。待稻田需要排水晒地,就能够让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转移躲避。即便施肥,他也尽量选用经腐熟充分后的农家肥来代替化肥,这样稻田养鱼的效益就越来越好了。
富民产业
切忌盲目跟风
绍兴是鱼米之乡,浙江省重要水稻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养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据一份公开资料显示,绍兴的稻田养鱼曾经在世纪之交创造过辉煌,常年稳定保持在规模化养殖1000亩左右,当时涌现出富盛镇义峰村青虾泥鳅苗种繁育基地等稻鱼共生试验点。而从各试验点水稻收割及养鱼测产的情况来看,稻谷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养鱼亩产达50~80公斤,与单纯种稻相比,稻田养鱼每亩可增加净利润约500~1000元,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一直挺火爆的稻田养鱼项目为何在近几年遭遇直转急下,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柯桥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朱迪介绍说,随着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0年1月1日又实施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已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第35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用途。”第37条中也有规定:“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所以目前柯桥区仅剩下福全辉煌家庭农场一家还在坚守稻虾养殖项目,主要还是稻虾养殖的破坏性小,无需对基本农田挖塘破土。“对于稻田养鱼有兴趣的农户,必须严格学会控制风险,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而且,养殖政策、规模、水源、饲料、病虫害、恶劣天气等诸多因素,也是困扰他们作出决策的难题,对此必须慎之又慎。”朱迪建议说。
图片为资料图片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顾鹏程 编辑:徐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