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马寅初与故乡

2022-06-24 09:24

来源:

对于自己的故乡,马寅初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的爱乡之心、恋乡之情、振乡之举,在嵊州有口皆碑。

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嵊县浦口镇(今嵊州市浦口街道)。他的父亲是做酒生意的,在浦口开了一家名为“马树记”的酒坊。马寅初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1900年寒假,在上海读书的马寅初回家过春节。父母作主,让他与老家一位叫张桂君(小名团妹)的姑娘结婚。这一次,马寅初没有像求学时那样以死抗争,他顺从父母之命,与这位张姑娘完婚。张桂君虽目不识丁,但生性忠厚、善良,会做一手口味纯正的家乡菜。婚后,两人育有三个女儿。他们的大女儿马仰班,长大后嫁给“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寿羲民。

1914年12月,怀着强国富民梦的马寅初回到祖国,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探望亲人。那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又多病。他一进家门,就径直来到母亲的房间,跪拜在母亲膝前。那一天,家人团聚,马寅初和母亲、哥嫂们说了许多在美国留学时的趣事,一顿饭一直吃到了将近半夜。

每次回故乡,马寅初有一个必去之处,那就是地处嵊县城西化龙门内的剡山小学。时任剡山小学校长的裘翌芳,是他的好朋友。1912年,裘翌芳接手主持这所小学以来,投入私产,改革教学,把这所学校办成了当时嵊县新文化的发祥地。马寅初十分敬重他。裘翌芳以校为家,没有会客室,马寅初来了,就同他站在操场上谈话,有时留他在校吃饭,餐桌就摆在教室前面的走廊上。大热天则去操场边的槐花树下,放两把藤椅,作悠悠之谈。所谈内容,均是事关教育的种种问题。

还有一次,马寅初回老家时,看到童年时代卖汤圆的一位婆婆已经满头银发、老态龙钟,但仍然在当年的那所破房子里卖汤团。就是这位老婆婆,当年在马寅初去买汤团时,常常为他擦鼻涕、洗脸,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待他。通过交谈,马寅初知道她家境依然非常贫困,就决定帮助她。从此,他总是按月将做汤团所需要的糯米、白糖等原料和燃料的费用寄给她。老婆婆去世后,马寅初还给了她儿子两百块银圆,让他谋生。

除了探望家人朋友,关心乡邻,马寅初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在他的努力下,浙江地方银行嵊县办事处成立,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当时嵊县的财政困难。

《新人口论》的诞生,也与故乡有关。在当时的嵊县(现为嵊州市),农村里儿童特别多,这引起了马寅初的警觉。1955年,他第3次到浙江调查人口问题。当时,马寅初让秘书姜明买了几斤糖果分给孩子们吃,结果不够分,他连说了3个“不得了”,小孩子多,围着他走不了,这让他触动很大。也就是这一年,回北京后,马寅初在全国人大浙江小组会议上,提出“节制人口”的建议。

马寅初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则是在1962年1月。前一年的12月下旬,他给当时嵊县的冯、方两位副县长写了一封信,说打算到嵊县居住一星期,以便细细地看一看农村。与此同时,他还给嵊县城东区农技站的蚕桑干部杨木水写了一封信,约他当面谈“包产到户”的事情。回北京后,马寅初将这次回嵊视察的情况,向全国人大办公厅作了汇报。

1981年下半年,马寅初的病越来越重了,他时常惦念着一件事:“让我回到嵊县去。”1983年4月8日,在长子马本寅的护送下,马寅初的部分骨灰回到了嵊县,叶落归根。这是1982年5月10日他在北京逝世时留下遗嘱:他的骨灰,部分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部分回到故乡,安葬在他母亲的坟墓边上。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余晓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