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珠寺,原名昌安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蕺山南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戒珠寺在旧志中记载颇为疏略,但都提及其为晋王羲之故宅。寺名为“戒珠”,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相传王羲之住于此宅时,曾丢失一颗明珠,当时只有一位与他过往甚密的老僧在场,王虽未明言,但脸上却难掩鄙夷之色。老僧得知后,虽感冤屈,但也有口难辩。却不承想,僧人回去后以“坐化”为名不吃不喝,最后含恨离世。事后,王羲之发现明珠为家中的白鹅误吞,追悔莫及,舍宅为寺纪念老僧,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表示戒绝玩珠之癖的决心。
戒珠寺 高利华 摄
南宋宝庆《会稽志》卷三戒珠寺载:“而所构华壮敞洁,甲于郭内,所谓昌安寺者。后值会昌废毁。大中初,复许郡府量立寺宇,而越州得其五,昌安在诏中。六年六月,又别以戒珠为名。”看来,“戒珠”之名是否来自王羲之还值得玩味。
在佛教发展颇为繁盛的宋代,慕名来此之人络绎不绝,更有一干文人为寺题咏,因此戒珠寺也成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在浙东诗词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天圣年间赵諴在游览戒珠寺之后对其景致万分喜爱:“欲游城郭应难遍,每访湖山亦自劳。坐致眼前无限景,僧房寄处蕺峰高。”同样是景,季节的不同却让戒珠寺焕发出不同的美,如戒珠寺的雪景让靖康年间来寺的李邴迷醉,留下了“四山环绕翠岧峣,想见凌晨雪未消。八万四千修月手,不知何处琢琼瑶”的赞叹。
戒珠寺 高利华 摄
而真正让诗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是其中的禅意。北宋诗人苏舜钦少有大志却多遭谗陷,一身才气却无前途可言,听幽静小院内禅声阵阵,于寺内远观,不觉心生感慨:“跻攀出上楹,叠势与云平。日暮苍烟合,秋来远水明。”而后又在其中想到了世俗的烦恼,不由长叹:“幽轩开极望,疎磬落余清。便有飞腾意,俄嗟俗虑萦。”葛绍体也似文思遁空明,心感悠悠禅意:“幽寻有客自来去,静对僧禅一缕香。”
王羲之遗迹同样也让诗人看得如痴如醉。它是天圣年间赵抃笔下的“乘暇登高百丈巍,羲之遗迹见丰碑。蕺山下视无穷景,况压山巅是佛祠”,是“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作莲池”。在南宋高翥眼里是“叶叶东风吹客衣,昌安寺里晚游时。欹斜竹屋羲之宅,磨灭经幢率府碑”。
戒珠寺前的墨池 高利华 摄
戒珠寺每日里檀香缠绕,木鱼笃笃,梵音袅袅。踏入头山门,经宽阔的院子便至大殿。殿内佛像恢宏,金碧辉煌。大殿前左有晨钟,右有暮鼓。殿柱上楹联不少,如“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去”“狮吼象鸣登法座,龙吟虎啸出天台”等,皆取自佛教经义。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游人千里迢迢赴戒珠寺,不为佛祖只为书圣。1985年,绍兴市首届书法节在戒珠寺里隆重举行。1990年,绍兴市第六届书法节再次在此举办。墨香与禅意相互萦绕共同构成了戒珠寺的独特韵味。
戒珠寺,隐匿于繁华中的一抹宁静,是王羲之散落于这人世间的瑰宝,亦是“浙东唐诗之路”上道不尽的传奇之地。
(指导:俞志慧)
作者:谢超颖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