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知的张岱
吕 山
早在几十年前,我读了黄裳先生的名篇《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从此倾心于《陶庵梦忆》,但凡不同出版社所出,见就收,累积约摸已有十余种。
黄裳先生是当代大学问家,特著声望的是藏书特富,特精,特珍罕(近年方辞世,殊深哀悼)。今日动笔写下这个题目,盖为偶从乱书堆中,重见了暌违已久的《银鱼集》(还是三联书店1985年初版本),大觉亲切。照说这本书不是我的,当年从一位媒体朋友处借来,而据朋友书于扉页的文字,此为同学某君的书,他经索讨获得。书既已归来,自应璧还,此际依依别情,真不知从何说起了。
自问打从读黄裳那一篇文章起,一如当日年轻人痴迷琼瑶、三毛一般,我迷上他老人家了。凡黄裳书,无论单行本,或是选本,或是全集,一例照收不误。我不自量力地写过一篇小文章:《问黄裳能有几副笔墨》,称道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锦心绣口,不同体裁的各类文章,沛然从肺腑中流出。自然,这仅是从技巧层面偷窥一斑,先生固为大藏书家,腹笥渊博,他笔下的张岱,自非我所知道的一点点,如《关于张宗子》他这样说:“宗子撰著最显者为《梦忆》《梦寻》二种,皆作于甲申以后,以遗民而追忆前朝盛事,时家已陵替,窘辱之余,缅怀少年贵盛往迹,文字悲凉,可方《武林旧事》《东京梦华》,然其晚年生涯,人多不知。此诗稿所存此类资料甚富,尤以记清初江南变乱情状为有史料价值。集中有甲申以前诗,而大半为国变后所制。最晚之作为庚戌十月诗。庚戌为康熙九年(1670),宗子年七十四矣。”
黄裳说张岱“晚年生涯人多不知”,确系实情,试看当代出版的张岱著述,除了“二梦”,也就《琅嬛文集》《夜航船》《快园道古》等数种而已。虽然毛想想不至于没有诗,《琅嬛文集》中《纪年诗序》《琅嬛诗集序》已经透露了一丝半缕的信息,然毕竟无一书无一字,空想不足为凭。大藏书家所以为大藏书家,黄裳的权威在于他拥有《史阙》《琅嬛文集》等明或清初刻张岱著述数种,且多手稿,因此见人之所不能见。他在文章中略举数例,也是当下流行版本所失载的。
黄裳说“集中多有避兵之作”,举例如《避兵越王峥留谢远明上人》云:避兵走层峦,苍茫履荆棘。住趾越王峥,意欲少歇息。谁知方外人,乃有孙宾硕。僧房幽且深,藏我同复壁。(下略)
据这首诗,他在越王峥两年多,偶为逻者所见,搜索日至,遂不得不赶快转移。想我为追觅张岱踪迹,到过嵊州西白山下(《梦忆》有《鹿苑寺方杮》一篇),不知张岱著《石匮书》即在鹿苑寺,更不知之前在越王峥。黄裳说,“读此,可知于密迩越城山中,尚有百余僧众聚居之大寺。”说明他对绍兴地方不熟悉,其实“大寺”深云寺也(今在柯桥区夏履镇),距越城西南约五十余里。鹿苑寺则地处越城东南偏南上百里(今嵊州市长乐镇属),比深云寺更荒僻。
黄裳说,张岱“诗实未佳,然可证故实”。举例如《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我年未至耆,落魄亦不久。奄忽数年间,居然成老叟。自经丧乱余,家亡徒赤手。恨我儿女多,中年又丧偶。(下略)
从《陶庵梦忆》得到的印象,这位世家子弟,纨绔少年,从小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癖好达十二种之多),乱后如何避迹山林,如何三餐不继,生不如死,都无从知道。其实张岱有诗,如《甲辰初度是日饿》《舂米》《担粪》《见日铸佳茶不能买嗅之而已》等,皆是实录,黄裳称他“市井诗人”,然唯其市井,才得尽弃流连光景的况味,直可作痛心疾首的忏悔录看,作他的《自为墓志铭》补充材料倒是最好不过。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说《陶庵梦忆》是朦胧诗,那么他的五古诗无异于写真,不但是张岱生平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明末清初绍兴那段历史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据邹志方教授《绍兴文学史》称,张岱有诗集《张子诗秕》,有关部门(或图书馆或方志办)可否给予出版呢?
作者系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会员
感知经典的力量
陶剑刚
上小学时,家里有一本旧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砖头一样厚,繁体字,竖排版。我对这本“大写字”厚书,望而生畏。
上了中学,我才知道,作者写小说时,已无法动笔。他硬凭着坚强意志,完成小说创作,可谓十分艰辛。往往是先将要写的内容记于心,再向旁边亲友口述,由他们加以记录。当时我想,自己完成老师的一篇短短作文,都那样难,这位作者,身体受伤,不能动笔了,还能创作出这样的名著来,真是不可思议。毫无疑问,这本书中的人物和创作这些人物的作者,成了我少年时的偶像。
特别是小说前面部分的精彩描写,更是激起了我当英雄的梦想。当时我想,12岁的保尔·柯察金,也与自己“差不多”,甚至比我“更差一些”。他学习一般,补考时,还搞恶作剧,以致被学校退学。至少我没有被退学。况且,我与他年龄相仿,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也不过是个“半大小子”,是学校里最常见、会让老师、家长头痛的那种学生。
但这个“半大小子”却深深吸引着我。原因是他非常浪漫,见了漂亮的冬妮娅,便产生了情愫,发生了初恋。当时,我有强力的所谓文学理论上的“代入感”,非常爱看书中的冬妮娅。她是一位活泼、有教养、善良而美丽的女生。她的水手服、笑声、蓝眼睛都牵动着保尔这个“半大小子”的心,当然,也深深牵动着少年的我,使我感到生活原来是这般美好。即便后来他们因种种原因分手了,对于他们的苦涩初恋,我也感到真是无比浪漫。这是文学的魅力。
如果说,这个“半大小子”一直这样下去,肯定成不了英雄。然而,我觉得这部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英雄不问出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英雄。“半大小子”终于在时代的洪流中成长起来了。
他参加每一项工作,都带着全力以赴的冲劲。他认真、执着、坚毅。战场上,他骁勇善战,即使大腿和头部中弹受伤,又感染伤寒,他也不屈不挠,与病魔作殊死的斗争。在经历伤痛、疾病之后,战争的残酷性和生活意志的磨炼,迫使他成长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一名真正的战士。
这对当时学生时代的我来说,无疑带来巨大的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让我对书中人物“保尔”有了相当的亲切感。那时他才24岁,我仿佛觉得与这位英雄是“同龄人”,“保尔”在我心里,就是一位带着力度和温度的朋友。
许多年后,我依然喜欢这部书,是偶像的美好和力量驱使我阅读它,而且,这部经典也依然被许多青年阅读着,并被奉为经典,缘何?
罗曼·罗兰说,这部小说是“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我想,这是对这部小说的热情注释。歌颂火热的英勇生命,本质上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文本内部的审美价值,还向读者和社会传递正能量,具有这种品质的文本,我的理解应该是文学经典。事实上,保尔·柯察金这一具有理想精神、钢铁般意志的光辉形象,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年轻读者,也一直成为他们心中正直、坚强和自强不息的象征。
2000年,由中国和乌克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央视播放,再一次引发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关注。据相关报道,电视剧播出期间,北京图书大厦该书15家出版社的诸多版本在半个月里被抢购一空。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有评论家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父辈的故事”。我想只要这个故事真实存在过,便具有了钢铁般的力量。那时,也曾恣意青春的青年们,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巨变中,将生命的热度、广度和深度和盘托出,赋予时代,并且不断探索和实现其对价值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讲,现在我们新的时代又赋予了这部经典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经典的力量。
作者系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