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宋六陵应该长什么样?兰若寺大墓的阙楼到底有多精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绍兴博物馆举行的那场“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展中找到。
5月18日是第46个世界博物馆日,这场备受市民关注的宋韵大展将在下午开幕。《新周刊》也对这场展览进行了持续关注。上周,我们从博物馆出发,读懂了“宋城”风韵。今天,我们继续走近风雅“宋”,来体味“宋陵”余韵。
兰若寺地理环境图
数字复原的宋六陵,壮观!
“一片翠绿的茶园里,几座气势恢宏的宋代皇陵相继拔地而起,流淌在侧的是一条弯弯的攒宫河。”走进绍兴博物馆,偌大的投影仪上反复播放的这部视频短片颇引人注意,这就是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复原的宋六陵的真实模样。
“不一定很精确,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现当年南宋皇陵的巍巍气象。” 作为“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的策展人,绍兴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沈方圆说,南宋皇陵的展示,是这场展览的一大亮点。
“虽然在历史上已多经损毁,但宋六陵作为南宋皇陵,是绍兴宋韵文化的鲜明与独特之处,其地位应能与杭州南宋皇城相媲美。”对于展览中这一板块的设置,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希望,能在本次展览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历经岁月沧桑后已经难寻踪迹的遗址现场,更希望能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与文献记载的宋代皇家的陵寝制度相结合,再现当年南宋皇陵宏伟与辉煌的景象,让大家重新认识它真实的历史,使宋六陵获得作为南宋皇陵的应有地位和重视。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种“宋陵”余韵,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浙东考古基地负责人李晖达也对这场展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2018年开始,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如今已经进行到第5年。目前,已基本确定了一号陵园的园墙四至和主轴线建筑布局,并探明了皇陵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二号陵园发掘了两座殿基、庭院、东西回廊,其空间尺度远大于一号陵园,初步判断为某帝陵攒宫的辅助陵园——下宫遗址。我们向绍兴市博物馆提供了相关的考古信息和初步研究成果。”
这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正是宋六陵得以完成数字复原的坚实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普通观众可以从遗址的角度来了解宋代高规格官式建筑的做法。”李晖达始终认为,考古最终要体现出来的是当年那些真实的建筑,而不是看那些废墟。而这些数据,是可以与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一些宋画相互呼应的。这样的数字化复原,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这种建筑的布局和艺术。
宋六陵鸟瞰
“这也是宋六陵的这些建筑群第一次进行立体式的展示,非常有意义。”在李晖达看来,只有让那些建筑站起来,观众才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这种形象的互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复原鸟瞰图
兰若寺大墓的阙楼,精美!
与宋六陵一样,兰若寺大墓在这场展览中也进行了数字化复原模型的展示。
兰若寺大墓发掘于2016年。当时,因柯桥区平水镇兰若寺水库裸心湖建设项目的开展,省考古研究所在距离宋六陵六公里处,发现了这处规模庞大的南宋墓地。该墓地由风水环境、墓园、坟寺等组成,墓园遗迹占地面积达1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高等级墓地。专家推测:墓主可能是宋理宗生父赵希瓐(理宗即位时已去世多年,被追封为荣王)。
兰若寺大墓地面建筑3D复原图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有一个名为“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专题展。”沈方圆说,兰若寺大墓的建筑复原模型视频,就是向那里借来的。
“兰若寺大墓中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陶质仿木构建筑构件,与宋六陵遗址采集遗物特征相近,当是严格按照南宋官式建筑微缩而成。” 作为兰若寺大墓考古发掘工作的负责人,省考古研究所副书记罗汝鹏说,这些建筑构件是对南宋建筑形制的一种最直接、最具像的表达,可以说是一本活着的“营造法式。
以阙楼为例,阙楼是成对、实心、体量较小的仿木结构模型建筑物,对称置放于方形围墙的四角。“墓园建筑中的阙楼,是一个判定墓园级别的关键信号。而兰若寺大墓四角筑阙,墓主人的身份起码在三品官员以上。”罗汝鹏说,兰若寺大墓的四座阙楼虽然已经坍塌,但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他们依然可以根据现存的那些构件,来拼搭还原出它们当时的精美模样。
“阙楼可复原的机率是最大的。”罗汝鹏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李松阳的研究成果——兰若寺阙楼初步复原图,也将在这场展览上展出。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个兰若寺大墓地面建筑复原模型,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这座南宋高等级墓地的完整结构。”沈方圆说。
兰若寺大墓大殿及殿门航拍图
百件最新发掘文物,佐证!
可以佐证这些数字复原视频的,还有现场展出的从宋六陵、兰若寺大墓中最新发掘的100件文物。
理宗顶骨碑拓片
比如,有宋六陵考古发现的瓦作构件。瓦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统称。瓦作构件包括筒瓦、板瓦、瓦当、套兽等多种类型。宋代建筑屋顶瓦作的正脊、垂脊、戗脊等上的建筑构件陵园、二号陵园出土的大木作构件,可见鸱吻、龙尾、火珠、兽头、迦陵频伽、蹲兽等。
还有宋六陵一号陵园、二号陵园出土的栱、斗、昂、飞椽等大木作构件,以及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等小木作构件。
阙楼形象复原图
再比如,有兰若寺大墓中出土的石雕雀替、石勾栏残件、石雕莲花望柱、牡丹花纹石构件等。“兰若寺墓园的建筑,石材耗量巨大,存在多种石料,石雕精美,尤以高浮雕构件最为突出。”罗汝鹏说,墓园东侧垫土中还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陶范,以及带有商标类戳印文字的贴塑条砖,结合墓园西侧发现的陶窑遗迹,可知此批构件均为现场加工、烧制。这为复原研究南宋时期高等级墓园,乃至皇家墓园营建模式与制度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
兰若寺大墓底面建筑复原模型
“如果把这些文物作为主体来展出,观众可能都看不懂。不仅看上去很残破,也显得很小气。但如果反过来,把数字复原影像作为主体,先呈现出来,然后再给他们看这些构件,作为作证。观众就很容易明白,这些数字复原模型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有事实依据的。”李晖达说,宋六陵今年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他看来,公园应该呈现出一个公园应有的样子。不光要有遗址,还要能带来一些能让人看得懂的视觉呈现。
李晖达说,今年七八月份,他们将在杭州举办一个“宋六陵考古成果展”,以打响宋六陵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