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绍兴市文广旅游局主办的“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展将在绍兴博物馆开展。在这场展览中,200余件文物将分成“宋城风韵”“皇陵余韵”“胜迹神韵”“名士和韵”“名文清韵”“风物雅韵”6个单元,来诠释绍兴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今起,《新周刊》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对这场展览进行深度解读。
绍兴的宋韵
首先体现在城市框架里
“从宋代一直到今天,绍兴的城市框架都没有大变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宋城’。所以,展览的开篇,我们就定为‘宋城风韵’。”这几天,“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展筹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阶段,作为展览的策展人,绍兴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沈方圆特别忙碌。
“绍兴的城市发展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重要节点是范蠡建越国都城,确立了绍兴的城址,绍兴古城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这在国内外的城市史中都是不多见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隋朝越国公杨素筑罗城,确立了绍兴古城的范围,至今绍兴古城9.07平方公里的范围与罗城的规模大致相同;第三个重要节点是南宋绍兴知府汪纲修古城,奠定了绍兴水城的基本格局,历史上称之为汪纲修‘宋城’。”
宋高宗赵构像
汪纲像
说起绍兴城市的发展历程,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屠剑虹颇有发言权。在她看来,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也是绍兴城市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作为参与这场展览前期策划的专家,屠剑虹提供了许多史料。
“绍兴知府汪刚修宋城,对绍兴古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嘉定十四年(1221)到宝庆三年(1227),他两任绍兴知府,在我们绍兴知府当中任期之长是较少见的。”屠剑虹说,当时汪纲从绍兴城市发展的长远考虑,进行了一次有规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比如疏浚运河、修筑堤塘;修建城墙城门;疏浚内河,修砌河墈;完善厢坊建制;修复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等。
写着‘嘉定庚辰会稽窑户烧纳城塼使’字样的宋代城砖
“他在保持城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绍兴城市的长远发展,使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城内的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道分布等基本定形。”在屠剑虹看来,汪纲对绍兴的大规模建设,其规划体现了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汪纲在每一个坊的路口上都立牌坊,上面写着坊名。可想而知,当时的城市是多么的井然有序,是多么的有规模有气势。像富民坊、武勋坊等这样一些坊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还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桥连街路、街河并举的水城格局,也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微缩版“宋城”
将出现在绍兴博物馆
那么,宋代的绍兴城究竟是什么模样的?“我们将用一个微缩版的‘宋城’,来做一个最为直观的展现。”沈方圆说,在这个3米见方的沙盘上,结合明暗闪烁的数字化效果,宋代绍兴府城的大体样貌,包括城墙城门、城内厢坊设置、主要河道水系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通过这个沙盘来对照当下绍兴古城,观众不仅能发现东大池、武勋坊、水沟营、仓桥直街等宋代遗留的地名,八字桥、广宁桥等宋代桥梁延续至今,更能感受到,今天的绍兴城与800年之前的那个绍兴城还有那么大的相似度,并体会到宋代绍兴府城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与“宋城”沙盘一同展出的,还有微缩版的宋代“府山”。
“府山,曾为越王勾践的宫殿所在,又是历代郡、州、府的官衙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多有建筑,至宋代,亭台楼阁多达72处。”沈方圆说,为了复原宋代府山的风貌,他们翻阅了《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以及王十朋的《会稽三赋》等宋代绍兴方志。
《嘉泰会稽志》关于高宗两次驻跸越州的记载
在这些史书上,详细地记录着府山上各种建筑的大致方位。比如在《宝庆会稽续志》中就有记载:州宅后枕卧龙,面直秦望;常衙厅在仪门之东;清思堂在常衙厅之后;青隐轩在常衙厅之东;延桂阁在清思堂之侧……林林总总,有几十处。
南宋·绍兴府境域图(王十朋《会稽三赋》)
“虽然不可能精确到100%,但以府山上现存的越王台、府治围墙遗址、飞翼楼等为参照物,再加上史书的文字记载,还是可以复原出宋代府山上建筑群的大概风貌。”绍兴市文广旅游局文物处负责人马峰燕也参与了这场展览的前期策划,在他看来,用这样的方式来复原宋代府山风貌,既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通过这个展览,不仅能够直观并集中地来展现宋代府山上的这些建筑,还能让每个观众可以有一个想象和研究的空间,这已经是很难得了。”马峰燕说,两年前,由于绍兴市政府要对府山公园的游步道及部分设施进行改造,为避免地下文物受损,省、市文物部门曾联合在工作涉及部位进行过考古勘探,发现府山上还是残存了若干宋以来的建筑构件和遗物,明清以后的残砖碎瓦也有许多。其中重要的构件和遗物已由文物部门收存保管。
南宋·绍兴府城厢坊示意图
“这说明历史上的府山作为州署用地之后,一直是绍兴公共建筑的理想选址。”负责那次府山公园考古勘探任务的省考古所研究员徐新民说,他在一组探沟中发现了大量韩瓶,完整的不在少数。“韩瓶,流行于宋元时期,外形瘦高,制作粗糙,相当于现在的军用水壶。当时,全国多地有在韩世忠率军袭击金兵的战事中,士兵用此盛水的故事传说,故名。这与北宋将府山作为越州州署,多少有点契合。”
从博物馆到古城
走读绍兴与历史“对话”
“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能够让观众对绍兴的宋韵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同时,他们在看了展览以后,能够从绍兴博物馆出发,到绍兴古城里去转一转,切身感受一下那种流淌在绍兴人身边的宋韵,以及文化的传承。”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对这场“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展充满期待。
在他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读绍兴,探访宋代留存至今的山水、楼台、寺观、摩崖,借着对历史遗迹的端详,感知宋时的繁华与魅力,品味其人文风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绍兴值得一游的宋代遗迹也是非常多的。“和陆游相关的,就有沈园、春波桥、梅园弄、三山、云门、小隐山等多处。还有兰亭天章寺、上虞四十里河、诸暨东化成寺塔、新昌南洲水井,以及嵊州嶀浦潭题刻等,都是宋代就有的。”何鸣雷认为,这样的走读,更是一种古与今的对话。在这场展览中,他们也单独用了一个单元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种“宋迹雅韵”。
八字桥
而展览中的文物,则印证了这座“宋城”的真实性。“比如在展览中,观众会看到一块写着‘嘉定庚辰会稽窑户烧纳城塼使’字样的宋代城砖。这是一种古代的管理制度,必须在生产的物品上刻上工匠的名字。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质量追溯机制,如果这件物品出了质量问题,就可以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何鸣雷说,这块宋代城砖如今便是极好的历史见证,它与汪纲修宋城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
此外,展览还将展出南宋板瓦、宋瓦当拓片手卷、天章寺考古出土文物等,这些都是绍兴宋韵文化的极好物证。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