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它像越地的民谣,是绍兴人的心声。
绍剧,声响,腔高,偏重大戏、武戏与做功戏,表演粗犷、强烈并且夸张,人物造型线条粗重,是气势恢宏的历史剧、大红大绿的农民画,是想象奇特的神话故事,它描绘出乡下的风土、人情,历史,市井,传说、神话,红男绿女,吃吃喝喝。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它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是正宗的中国“国粹”。
绍剧很“土”,起源于民间。它长年在乡间的草台上翻滚、戏耍,它唱的是“里坊小曲”“街巷歌谣”,表演上汲取了本地民间曲艺、歌舞和武术等艺术成分。与农村的山水、土地、空气浑然一体。它迂回于泥泞的乡村小路间,双脚沾满了尘土,浑身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最显名是擂船班,它们的船既是艺人的安身之处,又是他们的表演舞台,船到戏文到,一条大船就是一个戏班。绍剧真正是演到了家。
绍剧有自己的仪式和“戏俗”。它的某些作品,可以用来迎新,可以用来驱鬼,可以用来避邪,可以用来祝寿,可以招魂。《三请樊梨花·洞房》是迎新时放得最多的,欢快的唱腔、女主人公心情的起落、前腿弓后腿蹬流露出的幽默,无不亲切风趣、深入人心。寿戏要唱庆寿曲,贺新屋要唱贺屋曲等,绍剧是有声有色的风俗画。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绍剧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等;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等;现代戏有《血泪荡》等。印象中,绍剧里的【二凡】腔是越州的摇滚剧,《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这些剧目以原生态的姿态立于农村草台上,激昂的唢呐声振聋发聩,檀木梆的嗒嗒响直撼人心,气势磅礴,令观众神情振奋。就是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的绍剧,曾无数次被几乎原汁原味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的豪华舞台上,还被数次请进中南海剧场,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而“三五七”腔则是绍剧中慢四舞曲,《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的旋律犹如越女浣纱,韧而柔,让人细嚼慢品。绍剧以刚为基,刚柔并济。
孩提时见到的表演形式常是化妆登台,艺人等分别扮演着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等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现在绍剧大戏很难在农村看到了,而是化为一种“围鼓”形式,由三五道士围鼓而坐,绍剧与道情结合,大伙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属清唱类。
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绍剧就是这样以“生活”的本性立足农村,成为农民逢年过节、庙会、集市、寿诞等吉庆日中一道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
绍剧演员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戏台的每个角落里,生活充满了美学的味道。
犹记得少年的我们一个个爬上高高的万年台,似懂非懂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心里过瘾得很。一直钦佩这些虽没有读过书,然深谙“仁义礼智信”的绍剧演员,他们神奇地将抽象的做人道理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形象,在民间种下和散播一颗颗“忠孝节义”的人性种子。绍剧宣扬的耕读传家、清白明世的道理,非常契合绍兴百姓朴素的是非观和伦理观,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在越州大地上,绍剧有明朗美,仿佛太阳普照山脉,热烈奔放、骨感;越剧有阴柔美,恰似月光穿过树梢,满地斑驳、诗意。他们都宣唱仁义道德、忠孝廉节、天道正义、扬爱惩恶,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当下,与大多数地方戏一样,绍剧遭遇了毁灭与生存的进化困境,但我一直笃信,曾经萦绕过我们、包裹我们、浸润我们的绍剧也需要去传承,去赓续。
绍剧的家乡,家乡的绍剧。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宣迪淼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