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撇一捺竞风流

2022-04-29 10:13

来源:越牛新闻

又至春日烟雨,兰渚山下,曲水流觞。一缕墨香从稽山鉴水的文脉中漾出,随着春风飘散在婉约的绍兴城里,向人们讲述着传承数千年的笔墨故事。

书法是绍兴这座千年古城绵延至今的独特文化符号。回首千年,宋韵绍兴中这一缕墨香犹如一片飘动的白云,在中国书法史上舞动着不朽的魂灵,这声历久弥新的回响传颂至今。  

绍兴 宋代江南书法重镇

宋高宗临《兰亭序》(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绍兴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一直让人仰之弥高。

自永和九年那场醉之后,书法绵延。至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代书法的顶峰成就,离不开王羲之的身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讲师、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俞超说。

宋太宗非常崇拜王羲之,不仅将善写“二王”书法之人召集到朝廷,还下令翰林学士王著刻成《淳化阁帖》,赏赐皇室及勋臣子弟。上行下效,地方官纷纷翻刻法帖,自此,习书识字,读书明经,再也不是门阀贵族的特权,成为天下士子都能够学习的事情,此举大大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俞超认为,虽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但江南地区已十分富庶,绍兴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绍兴在宋朝就很繁荣,社会精英富集绍兴,范仲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三洪’洪适﹑洪遵﹑洪迈,辛弃疾等均在绍兴做过官,这些文化巨星的朋友圈大而强,有很多历史信息留存于典籍。”绍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专职副主任、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洪忠良说,宋代的绍兴,承唐代之开放开明,经济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不失为当时的文化重镇,书法上的成就自然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北宋名臣、山阴(今绍兴)人杜衍不仅擅长诗歌创作,书法上,尤其是草书也有不俗的功底,苏轼曾评价他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艺术家、宋徽宗赵佶创立瘦金体,他精人物、山水、花鸟画,死后葬于绍兴永佑陵。宋徽宗融汇了书法与绘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至今。

绍兴是南宋南迁后政权“落地”江南的第一站,即使后来迁都临安,依旧留下了不少世族大家。“绍兴”这个城市名是当时赵宋政权南迁至江南的第一个年号,有着续接国运的内涵。

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宋高宗赵构与绍兴有着紧密的关系,赵构两次驻跸越州,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死后葬在绍兴宋六陵。赵构不但继承其父宋徽宗赵佶的书画衣钵,而且在书学研究方面也卓有见地。赵构对于南宋的书法发展脉络及其艺术观念、基调的形成,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与深刻的影响。

从书法文化来说,当时绍兴的世族大家多由北方南迁而来,书法传承深受前朝影响,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法,就有“北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风韵。

此外,北宋书法家赵宗万、文学家陆经、南宋杰出史学家姚宽、著名金石学家王厚之等均是绍兴人,他们都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洪忠良说,书法之于宋人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一撇一捺竞风流,书法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历久弥新。

天章寺 宋朝御札存放之地

天朝寺,曾经是宋朝皇家寺庙

“地胜秋清人欲仙,倚阑时节月初圆。不知寺在烟霞表,但觉身临星斗边。宝墨旧归天上去,高名今向世间传。登临莫作匆匆会,去后重来又几年。”两宋时期,兰亭兰渚山下的天章寺是皇家寺院,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它是专门收集、存放皇帝御札的寺庙。

为何北宋朝廷选址兰亭建天章寺呢?根据史料,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派内侍裴愈到越州寻访兰亭曲水与王羲之书堂遗址。后带回越州地方人士请求,请皇上赐御书,同时要求建天章寺,专门收集、存放皇帝的御札,宋太宗谕旨钦点建造寺舍,特赐“天章寺”额。由此可见,天章寺的选址与兰亭和书法艺术息息相关。

此后,在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宋仁宗又御书“天章之寺”四字,并刻了碑额。到南宋时,宋高宗更是御书“兰亭序”石刻一本,这让天章寺一度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寻访之地,并留存下宝贵的文物资料。如北宋华镇《兰亭记》、明代文徵明《重修兰亭记》、明代张岱《古兰亭辨》等,更有北宋孙沔《题天章寺》、南宋陆游《秋夜闻兰亭天章寺钟》、元代陈廷圭《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清代张远《天章寺怀古》等佳作流传至今,这些都印证了天章寺卓然的文化地位。

“天章寺与兰亭有着紧密的关系,是宋代皇室书法的精髓所在,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对其进行保护性重建,对于研究和传承书法艺术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市著名书法家喻革良说。

元明清时期,天章寺屡次重建又屡遭破坏,只留下一片遗址。2011年和2012年,浙江省考古队、绍兴市考古队联合对天章寺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确定了天章寺遗址的范围、规模、基本格局和具体方位,考古发现,天章寺整体保存较好,通过考古发现的成果,绍兴启动天章寺遗址保护工程,复活天章寺的记忆。2019年4月,天章寺重现在世人的面前。

记者看到,天章寺遗址保护区主体建筑为天章阁,天章阁后是宋明遗址展厅。已经开挖出来的部分遗址上覆有保护层,加上玻璃围廊,既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供游客参观。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古石板、砖刻、瓦片、古老的排水沟,如宋代的水池、明代的石柱等。自2019年开始,兰亭书法节开幕式盛典均在天章寺举行,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天章寺遗址保护区将成为兰亭书法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节庆活动,还开展研学、展览等活动,让天章寺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陆游 书名被诗名所掩  

沈园内,陆游、唐琬写的《钗头凤》照壁

宋代,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的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

从书法艺术特点来说,宋代书法“尚意”,重在个人意趣的表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市著名书画家陆景林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期,大量诗人、词人的出现,让宋代的书法充满意趣,强调主观表达和抒情。”受文化氛围的影响,宋代文人重视自身的修养,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都十分深厚,书法作为书写方式,是古人吟诗作赋的工具,宋代文人讲究雅致、追求美学、注重意趣的特点,在书法艺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种文人气质也让宋代书法拥有了浓厚的书卷气。

说起两宋文人书法,爱国诗人陆游是绕不开的。从书法史来看,陆游的书法成就也不低。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盛赞陆游的书法:“放翁不以书名,而草书实横绝一时……是放翁于草书,功力几于出神人化。惜今不传,且无有能知其善书者,盖为诗名所掩也。”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走进绍兴沈园,千古绝唱《钗头凤》令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扼腕叹息。透过墙上的题词,人们仿佛看见,那一日的陆游,愤懑难抑,借着酒意,在墙上挥毫绵绵情意,一曲《钗头凤》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陆游的书法作品,历经800多年的风雨,遗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陆游传世书迹中,除少数的摩崖石刻和碑记外,主要是笔札和自书诗卷。但这些有限的作品,已足以向后人展示一位多才多情的书家形象,也足以让大家领略到陆游书法的艺术风格。陆游擅长正、行、草三体,自称“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从陆游留存于世的书法简札手迹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在年轻时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劲奔放,擅长草书。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评价:“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

陆游是绍兴宋韵文化中的丰碑性人物,其书法是南宋书法的代表之一。《焦山题铭》是陆游楷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可看出其楷书有颜体楷书之风,这种“崇颜”的风格,也正是两宋文人书法的“流行风”。两宋时期诸多文人墨客将颜真卿视作偶像,对他的人品和书品高度认同。陆游83岁时写下诗作《自勉》,提出“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表明了他在书法艺术上“崇颜”的态度。

华堂 南宋古村墨香四溢  

华堂古村

东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文人雅士慕嵊州山水之秀,纷纷南下。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书圣王羲之带妻,并携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隐居金庭,6年后在此谢世。金庭王氏基本都是王操之这一脉的后代。

南宋初年,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率族人从金庭观整村迁移至华堂村,世代繁衍。王羲之后裔多擅书法,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华堂”村名由此而来。王羲之墓与华堂村只相距1公里左右,据宋《剡录》记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华堂村,从此成了王羲之后裔聚居最集中的村落。

宋、元、明、清的更迭,带给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筑文化。它们在岁月里交融,形成独特的华堂遗风,让这个隐匿于嵊州的古村,拥有不同于其他山村的古朴大气及静逸素雅。在华堂古村内,1200米的鹅卵石路,是与古村同龄的遗存,是王氏先人用双手一点点建起这座村庄刻下的印记。

800多年的厚重历史,更让这个村子浸润着浓浓的墨香。走在村里,随手推开一间老房子,或许就有一位擅长书法的王羲之后人。今年87岁的王柏江老人是王羲之第五十四世孙,跨进他家的台门,可以看到各种书法作品挂满了墙壁,因为对书法的特殊感情,即使已届耄耋之年,他依旧坚持每天都要写一写书法。

与王柏江家相距不远,王羲之第五十五世孙王德忠正在镜头下为粉丝们直播书法,经常有外地的书法爱好者慕名前来拜师学书法。王德忠的儿子是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据说,华堂村的孩子,几乎天天都有书法课。

华堂古村的村口有一块进士牌坊,王羲之第五十六世孙王剑均介绍,这块进士牌坊是后来重新修建的。历史上,华堂村的王氏族人中出过7位进士,华堂村也曾经有过6块进士牌坊,3块属于两宋时期,特别是王羲之二十八世孙王瑀是宋乾道年间进士,还与朱熹共同讲学。

金庭王氏人才辈出,这不仅与王氏家族本身的文化底蕴有关,而且也与王氏家族重视教育息息相关。如南宋时,朱熹门生、王羲之二十九世孙王恺为培育后代,拿出银两开设义田三百亩,在金庭卧猊山建义塾猊峰书塾,王氏后代均可免费入学。猊峰书塾是现在金庭镇中心小学的前身。

华堂村,这个南宋古村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依旧走着翰墨飘香的艺术之路。2004年开始,嵊州市每年都会在华堂村举办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这座古村落也被打造成了以书法朝圣为主题、富有江南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华堂村还依托资源,开展各类书法旅游、培训、评选等活动,更是打造了王羲之动漫IP形象,开发了“王羲之”系列文创产品。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王敏霞 编辑:徐烨飞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