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岩位于台州市天台山,在寒岩东北部北面的山腹中,《舆地纪胜》有记载:“(明)岩前峭壁屹立,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穿漏,怪石森然。”
明岩 高利华 摄
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同处于一座寒石山中。明岩居东,峭壁耸立,日光穿漏,明亮通透,这也许是明岩地名的由来吧。
遥望寒石山,高大的山体宛如一道宽阔无比的翠绿色屏障,裸露在外的玄铁色石峰,绵延数十里,气势磅礴,像一条身披铁甲的巨龙,被始丰溪的两条支流碧波环绕。
明岩谷口溪水潺潺,左有狮子山,右有白象山。在明岩入口处右边山崖上,狮子洞口旁有一孤峰独立,高十多米,像一位戴着僧帽的和尚背着一个头顶上盘着发髻的道士,明代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中说,明岩为寒山、拾得隐居地,这座高数丈的峰,当地的僧人指认为寒山、拾得。
明岩寺门古色古香,寺门上方有牌匾一块,上书鎏金大字“寒山明岩寺”,两侧门墙下部由卵石相垒,上有砖瓦相叠,古朴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进入明岩寺,寺庙不大,但殿堂分布得错落有致,四周群山环绕,更显得寂静幽深。明岩古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957),称“云光院”,北宋年间改为“大梵寺”,明代初年改名为“明岩寺”。
寒山明岩寺 高利华 摄
顺山路而上,便出现了因两石相距八寸而得名的“八寸关”,进入关内,不远处有“三眼泉”,是寺庙的主要饮用水源。幽谷深处有明岩洞,相传是寒山隐居时常来之地。南面山崖有石柱岩拔地而起,南面的岩壁上有墨色的岩纹水痕,形似姿态各异的五匹骏马,被称作“五马隐”。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或作“邱”)胤请寒山、拾得出山,二人拒绝后转身便出山门直往寒石山而去,刺史见状带领官兵策马追赶。一直追到明岩,忽见陡壁裂开,寒山、拾得跻身而入,五马穷追不舍,被夹在此岩壁中,从此留下“五马隐”。清齐周华有诗写道:“闾邱太守剩遗踪,休道仙家事凿通。僧入石龛岩合掌,壁留五影马嘶风。”
明岩寺内有大雄宝殿,庄严古朴,右前方矗立着六边形的“寒拾二大夫纪念塔”,过塔顺洞而进便到了明岩洞天,洞天内有“合掌岩”“一扇天”等景点。北面山崖有雨帘落下,水珠细细密密,晶莹透亮,形成“青天白雨”的奇丽景观。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在这里修身,往来于明岩与寒岩之间。他隐居于天台山,山居生活十分清苦,“容貌憔悴,布褥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履”,但是寒山乐在其中,在山林之间题诗作偈,与国清寺僧人丰干、拾得二人常常一起吟咏斗诗,“绝尽烟火之气”的寒石山却成为寒山的桃花源。
他将那份豁达融入了他的诗句之中:“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他的诗也不只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吟哦上,蕴含人生哲理,反映世态炎凉,刻画下层群众生活状况:“富儿多鞅掌,触事难祇承。仓米已赫赤,不贷人斗升。”
清朝雍正皇帝将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尊为“和合二圣”。
寒山也是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他的诗通俗易懂,表现出了独特的山林逸趣和禅机哲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将寒山列为唐代三大白话诗人之一。
如今的明岩已不再寂静荒芜,明岩景区的旅游线路正在建设当中,它将以“寒山子隐逸文化”为基调,让人们在探幽访圣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和与融合。
(指导:高利华)
作者:梁欣语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