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不尽流
虞亦君
如果阅读了《丈夫》《菜园》《柏子》《夫妇》《牛》《萧萧》等小说,我们就能肯定: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沈从文“不少作品往往掩盖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把剥削和压迫穷人的世界写得这样淳朴和宁静”,完全是一种偏见。
《丈夫》写男子把妻子送到花船上做妓女,目睹妻子出卖肉体,他却只能“躲到那后梢舱上去低低的喘气”;妻子在前舱陪客、调笑,丝毫不觉得不妥。这种麻木、悲惨,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药》并无不同。“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易对付下去”,与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说的“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原因几乎完全一致。小说结尾“两夫妇一早都回转乡下去了”,类似鲁迅小说《药》中坟顶上那“一圈红白的花”,有着觉醒的隐喻和淡淡的亮色。
《夫妇》写一对回家的农村夫妇半途上有亲昵的举动,被人绑了起来,面临或脱光衣服被鞭挞,或沉潭,或吃牛粪的惩罚。绑人者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把一对陌生男女捉来示众,对他们“俨然有一种满足”,又分明呼应着鲁迅小说《示众》。
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他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糅合了人性的善良、淳朴、卑微、野蛮、荒诞,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沈从文的小说,与屠格涅夫、蒲宁类似,情节性不强,人物感情不强烈,作家的参与不明显,却有很强的可读性、价值性。因为他有很高的写作造诣。他的小说中,一句言语,一个动作,总是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绪。《丈夫》中,妻子问丈夫“那对猪养儿子了没有”,话里有惦念,有甜蜜,有心酸,有失落,是淳朴心情的最佳表达,是对家庭的深深依恋,是母性的自然流露。她在应该生孩子、做母亲的年龄,却不得不放弃生孩子的权利。丈夫用自己舍不得吃的栗子招待恶霸水保这一举动,既有对水保的崇拜和畏惧,也有对妻子的疼爱,还有不敢反抗的愚昧。这种充满张力的语言,在沈从文小说中比比皆是。
沈从文善于巧妙地运用能够引起读者联想的字词,以营造自己追求的小说气氛。《菜园》写一对来到乡下的母子,种菜为生,儿子因为参加革命,与另外三位男子、一位女子被枪杀,几乎是“左联五烈士”的惊人预言。“玉家菜园出白菜”,“雪后白菜全入窖”;少年姓“玉”,“白脸长身”“穿白绸衣裤”,“心地洁白如鸽子毛”;他母亲“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沈从文反复运用“白”字,营造出素雅的氛围、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人物品性,笔法类似《包法利夫人》反复运用的“蓝色”。菜园成为与外部世界对峙的精神家园,让小说很有格局,让母子很有气度。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有名无姓,甚至无姓无名。这大有深意。无名无姓隐喻小说人物到处都有,极其普通;隐喻地位卑微,生存艰难。《丈夫》中,无名无姓隐喻男性身为丈夫,却把妻子送去做妓女的无奈;隐喻他名义上是丈夫,却被剥夺了与妻子独处、保护妻子尊严的种种权利;隐喻老七身为妻子,却在丈夫眼皮底下出卖身体的屈辱。
沈从文擅长黑色幽默。独眼水保是杀人犯,却管着一个河,去搜索“歹人”;他放肆地压榨、侮辱妓女,却是很多妓女的干爹:“他的权力在这些小船上,比中国的皇帝、总统在地面上的权力还统一集中”。他明明知道年轻人就是老七的丈夫,却命令年轻人通知妻子,晚上只能接待自己。丈夫眼里,这恶霸却仿佛“伟人”,有“督抚的派头”、“省长的身份”,“是老七的财神”,为此还快乐地唱歌。《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写七个猎人不满政府要村民纳捐、打仗,躲到山上做野人,被十倍的军人围剿杀害,头颅挂在大树上。《牛》写耕牛挨了大牛伯一棍,后腿拐瘸,大牛伯到处找人、到处出钱,终于治好相依为命的耕牛,却被衙门征用,他后悔没有把耕牛的脚打断。沈从文以平淡的语气,将这种种加以对比,荒诞中见人生的苦涩、人性的堕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表现出底层人物的卑微和麻木。他不直接控诉,不指责不说教,而是尽量隐身,用看似漫不经心甚至是幽默的笔调叙述。他一直用这种貌似冷酷、实则悲悯的叙述,解读最惨烈最严酷的人间现实。这种黑色幽默和隐身,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促使我们思索造成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平等视角,叙述湘西生活,人物野蛮中有天真,善良中有愚昧,快乐中有绝望,悲哀中有温暖,单纯中有污血。他的乡土小说字里行间散逸着迷人的湘西风情,娓娓描述复杂的人情人性,真切缅怀乡村的田园牧歌,渗透人性的隐忧和生命的思考。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既享受文学的快乐,又能看到自己的投影,还能获得人性的教益和生命的启示。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发源于古朴的湘西山野,流淌在经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
作者单位:诸暨市学勉中学
让教育更有爱
朱利海
一部40多年前常读常新的经典,一部全世界公认的最富爱心和教育性质的伟大作品,一部令亿万人感动被公认为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它就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生在他身边的感人小故事,还包括了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字,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每月例话”。
这部倾注了作者近十年心血的作品,全书洋溢着爱的涟漪。这里有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每次阅读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世界因爱而温暖可爱,教育因爱而精彩动人,爱因教育而升华。
40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体会,要善待学生,要像这本书中的先生那样爱生如子,真心真诚对待生。即将退休之际,我要推荐这本书,把这爱送给广大教师,企望大家在重读此书的同时,重温夏丏尊先生翻译此书时说过的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明白,在学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前提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爱生如子,于细微处显爱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发自肺腑,真情流露。用爱交换爱,用爱滋养爱,用爱培育爱。学生心中充满爱,自然“仁者爱人”。多讲讲“每月例话”中那样励志的少年故事。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我要推荐这本书,还要把爱送给更多家长。家庭理应不缺爱,但现实中还是存在或旱或涝现象。有的单亲家庭出现“山阴不管,会稽勿受”的缺爱局面;有的家庭则集几代众人之爱,泛滥致使溺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监护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安利柯啊!从此之后,如逢有乞食的母亲,不要再不给一钱管自走开了!——父亲”要像本书中安利柯父亲那样适时地对孩子点拨启发,劝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信,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德心智都健康成长的孩子。
我要推荐这本书,要把爱特别送给每位学生。目前频频见于各种媒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污染着校园一方净土。男生间打架斗殴为暴力行为;女生间则更多表现为冷暴力,拉帮结派,孤立班级或寝室中某位女生,不准与之说话,限制其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久了会给被孤立者的身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体操”一则日记中,耐利在同学们的积极鼓励下,完成了机械体操的动作,这对“以不加入机械体操为可耻”的耐利与“恐怕别嘲弄你,很不放心”的耐利的母亲来说,是一件多么快活幸福的事。耐利、耐利的母亲都感受到了这个团结向上集体的温暖。面对大家的大声喝彩,“耐利脸红如桃,眼睛闪烁发光,他似乎不像从前的耐利了”。
氛围熏陶人,环境影响人,爱心教育人。校园、班级、同学应是每个学生终生值得回忆的温馨。
这本书更要推荐给世上每个人,使更多的人与力量来参与教育,让教育更有爱。 《爱的教育》“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和善良真诚的心”。
人人参与,未来可期,教育会更充满爱。
作者单位:上虞中学
作者: 编辑:钱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