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碑里的家国情怀

2022-04-13 09:07

来源: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4月5日,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人士在日本京都岚山地区的大悲阁千光寺举办“周恩来《雨后岚山》诗碑”揭幕仪式。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去日本留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19年4月归国前,他到京都与友人道别,并两次游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他留下的诗作气势雄浑,充满革命豪情,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

《雨后岚山》诗碑

《雨后岚山》散发真理光芒

4月5日,正值清明节,日本京都岚山大悲阁千光寺内,樱花灿烂。在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的主持下,周恩来《雨后岚山》诗碑落成揭幕。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还在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登高远看,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从此以后‘将何所恃’?”这首《雨后岚山》,表达了青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从最初的迷惘到觅得真理光芒的真实感受,也反映出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心头的喜悦和振奋,对于救国救民充满了希望。

周恩来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1919年4月,他在旅日回国前夕途经京都,造访岚山等地,写下《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两篇诗作。为缅怀周恩来总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周恩来《雨中岚山》诗碑于1979年4月在京都岚山地区的龟山公园落成。

王敏告诉记者,本次揭幕的《雨后岚山》诗碑,系《雨中岚山》诗碑的姊妹碑,两碑隔河相望。诗碑高112厘米,宽54.5厘米,安放在刻有“世界和平”的底座之上。诗碑正面上半部分镌刻着《雨后岚山》节选诗句,下半部分设计为一本打开的书籍,上面刻有建碑原委。这是继1979年《雨中岚山》诗碑落成之后在岚山落成的第二座周恩来诗碑。

王敏表示,青年周恩来于1917年秋至1919年春在日留学,正值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激荡期。他归国之前探访樱花盛开的岚山,将远大政治抱负蕴藏于两首诗作之中。1979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日本友好团体竖立《雨中岚山》诗碑。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年份,传承周总理留学日本期间留下的宝贵资源,缅怀周总理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所作重要贡献,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王敏介绍,周恩来从日本归国后不久,五四运动暴发,天津学生热烈响应,并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由周恩来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以这份报纸为基地,议论时事,以唤起民众,并于1919年9月16日成立了爱国进步团体“觉悟社”。

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勾结起来欺压中国人民的事件仍不断发生,因此爱国的运动并未终止。1920年1月19日,天津高校学生五六千人,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蛮横的军警将学生代表全部逮捕。周恩来与被捕代表一起顽强抗争,并多次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当年的《检厅日录》中记载了周恩来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情形,他曾先后6次宣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产集中说等。在1920年,如此系统地宣讲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是甚为罕见的,可以说周恩来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之一。

《雨中岚山》诗碑

中日“禹魂”得以交流

1917年9月,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后不久,东渡日本留学。东渡时,周恩来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流颂千古的律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王敏看来,这首诗歌表达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求学、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豪情壮志。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曾在日记中写道:“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这与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是一脉相承的。在日本期间,周恩来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著作,在彷徨、苦闷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1919年4月5日,除了写下《雨中岚山》《雨后岚山》,周恩来还写了《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没过几天,又写了《四次游圆山公园》一诗。四诗均载《觉悟》创刊号。

王敏曾撰文《从周恩来的岚山考察说到大禹文化在日本、韩国的影响》,她指出,周恩来祖籍浙江省绍兴市,史传中的大禹“葬会稽”“禅会稽”“朝群臣于会稽”,都在绍兴。出身世家、注重传统习俗的周恩来自幼便接受了当地的风俗——清明时节的祭祖与祭禹。例如,1939年的清明节是4月6日、农历二月十七,距离此传统祭祖时节仅有数日之隔的3月28日,周恩来回到绍兴宣传抗日运动。他专择29日上午与族人亲友祭拜了先祖,下午参拜了大禹陵,并在大禹陵前留下合影。可以推测,身在日本的周恩来在清明之际,特意安排了两次参访岚山,在异国偶遇充溢家乡风土气息的大禹氛围,自然涌起了澎湃的思乡之情。目睹了被誉为“日本的大禹”的角仓了以铜像之后,周恩来自然而然顺路前往大悲阁千光寺。

周恩来侄女、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原常务理事周秉宜给“周恩来《雨后岚山》诗碑”揭幕仪式发去致辞,她说,周恩来的家乡地处淮河流域,自幼目睹乡民们遭受水灾的苦难,对外祖父万青选家族四代致力于治水事业的意义心领神会。从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周恩来在回祖籍绍兴扫墓时特率领亲属们参拜了大禹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首先着手水利工程,发出学习大禹精神的号召。

周秉宜表示,得知周恩来《雨后岚山》诗碑建立在“日本的大禹”角仓了以结缘的寺院,她甚感欣慰。中日古往今来的“禹魂”得以在此交流,共同期冀和平盛世。虽然不能亲临揭幕仪式,却可以通过伯父《雨后岚山》诗中的描绘,循着伯父百年前的足迹,与大家共享“登高远望”、俯瞰“青山渺渺”的宏大。

把家国情怀融入诗歌

在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中,他带着一腔热血,把心系苍生、救民水火的炽热情怀融入诗歌,将诗歌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武器。他爱诗、写诗,留下近20首风采不凡的诗歌。这些诗歌,气势雄浑,充满革命豪情,充分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抒发深切的爱国情怀,深深教育和感染了后人。

周恩来的诗作生涯起始于1914年。这一年,16岁的周恩来创作了两首《春日偶成》。其一: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其二: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少年周恩来采取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军阀政府和袁世凯独裁统治的痛恨,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这首诗发表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敬业》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与一批同学组成的“敬业乐群会”的会刊。此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虽然被推翻,可是,外敌侵凌,内政腐败,军阀横行。周恩来目睹时艰,爱国心切,忧国忧民,见诸言行,并与同学们创立了“敬业乐群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周恩来的诗歌,其中两句是,“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以此介绍了周恩来面对国家和人民困苦的铮铮誓言。此诗出自周恩来的《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创作于1916年,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四期上。诗题中的“蓬仙兄”,是周恩来的同学好友张蓬仙。1915年11月,张蓬仙退学回吉林,别离时,周恩来赠诗三首。全诗似乎写的是学友别离之情,其实深蕴周恩来为国为民的冲天志向,一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周恩来关爱人民、感时伤世,诗歌中多次描绘风云际会、山河破碎之景象,如“国破山河在,村残草木深”“战火洗劫万室空,吾侪争见九州同”,等等。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悲痛万分,义愤填膺,借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题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此向全世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

笔录诗歌也是周恩来表达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1939年,绍兴民主人士沈复生先生赋诗《与客谈明末浙东山寨遗事有感》四首相赠周恩来,后来发表在《战旗》杂志上。周恩来对诗中饱含的民族大义、复兴中华的期待非常赞赏,于是提起毛笔在条幅上题录其第四首:“山中岁月纪春王,颁诏何须辨鲁唐?此日甲兵栖越纽,相期铙吹渡钱塘。檄传英霍军威远,势压杭嘉士气扬,成败区区君莫问,中华终竟属炎黄。”

(来源:绍兴日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 编辑:张艺涵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