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区瓜渚湖北岸的桑渎村,原为临近海滩之渎,因相传史上有一人入赘桑姓,在瓜渚湖畔居住,并以耕作捕鱼为生,故名“桑渎”。
近日,历时3年时间编纂而成的《桑渎志》出版。因旧时桑渎境域涉及现在柯桥城区多个社区,勾起了许多柯桥人的记忆。
地名里的水文化
桑渎位于瓜渚湖北岸,珠岩江、三角渡、瓜渚湖、推塘江环抱其中。
桑渎,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南宋陆游晚年常到桑渎,并以诗描述经历。《过猷讲主桑渎精舍》云:“寂寞衡门傍水开,放翁曳杖此徘徊。林疏时见钓篷过,风急忽闻菱唱来。讲罢绳床悬尘柄,斋余童子供茶杯。解衣许我闲摩腹,又作幽窗梦一回。”《自桑渎泛舟归三山》也写到了桑渎的水乡美景:“……湖光潋潋归舟疾,雨点霏霏醉颊凉。断彴苔生人唤渡,孤村霜近稻登场……”陆游还曾在《梅市舟中作》里将瓜渚湖形容为“苍茫大泽”:“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桑渎遂声名远播。这也说明宋时就有桑渎这个地名。
越文化研究者任桂全在《绍兴城市文化论丛》中说,绍兴的“渎”很有名气,如华舍温渎,双梅双渎,东浦薛渎,梅山洋渎,袍江袍渎,灵芝官渎,豆姜亭渎、檀渎,皋北仁渎、石渎等,不下十余个。《辞海》对“渎”有两种解释,一为“小沟渠”,一为“大川”,绍兴的“渎”基本上属于后者。即凡出现带“渎”地名时,旁边总有一条宽阔的河流,而且南北流向,直通大海。“渎”在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尔雅·释水》称:“江、淮、河、济为四渎”,与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五岳并列,名称也好记。
《桑渎志》主编平兴法说,桑渎这个地名充分体现了绍兴的水文化。桑渎手工业起步较早,其中以造船业最盛。旧时,近半数桑渎人祖祖辈辈以造船、贳(出租)船为业,村内9个溇,溇溇有船场,湾湾停满船。20世纪50年代,桑渎船厂创立,成为绍兴县西北部唯一的造船企业。据船业资料记载,1955年,桑渎村392户农户拥有农船4710条,平均每户12余条。
“旧时,东湖松陵造船名气很大,其实桑渎造船名气也不小。”据平兴法介绍,桑渎人造船,选材颇有讲究,船底选用不易腐烂的松木,船旁用轻飘活络的杉木,船舷用不易变形且耐磨防裂的柏木、檫木。木材主要来自型塘、兰亭及周边山区,往往是船主亲自到山上选木材,再请人砍伐,然后用船、木排运到作坊。造船、修船旺季时,大户船主需要雇用临时工。木作工用木板装造新船、修理旧船;灰作工用船麻在船板缝处填塞后敷上油灰;杂工洗刷旧船、打扫船身,舂油灰、敲船麻、敲船钉等。旧时,船场上拖船的号子声,船麻、船钉的敲打声,船作师傅舂油灰、绷船身、拼船板、上油灰等各种声音混在一起,场面颇为热闹。从事造船时间久、技术过硬的船作师傅所造之船,品相好、启动灵、船速快,船头上有特定记号,一般大户船主家的船都有特定记号,形成了桑渎船的特定牌照。
瓜渚湖畔的变迁
40多万字、400多页的《桑渎志》,比较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桑渎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本世纪初的建制沿革、党政组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土人物、民风民俗等,展现了桑渎人民经历的曲折与成绩。
平兴法是土生土长的桑渎村人,曾是绍兴县双梅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他告诉记者,2003-2006年,通过城中村改造,桑渎境域内的裕民小区、双梅小区、裕民西区、梅川小区、双川小区相继建成,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如今,桑渎境内众多商品房拔地而起。明珠广场、瓜渚湖北岸公园景色迷人,境内道路宽敞,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年过七旬的平兴法曾参与《柯桥街道志》的编纂,他对柯桥街道的情况非常熟悉。因为旧时的桑渎村境域包括现在柯桥区柯桥街道新双梅社区、双渎社区等多个社区,所以《桑渎志》的编纂也引起了很多柯桥人的关注。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原主任王松泉是桑渎人。他说,桑渎的名气何在?在美丽传说,在迷人风光,更在令人称羡的能人辈出、百业兴旺。桑渎到处都是能工巧匠,素有“南渔北船,遍地木工;酿酒拿手,轻纺称雄;菱藕驰名,鸡鸭成群;花边成业,耕读成风”的美誉,历史上多被称为鱼米之乡、造船之乡、木工之乡、酿酒之乡、轻纺之乡、菱藕之乡、养禽之乡、耕读之乡。你若遇到桑渎的耄耋老人,说不定还能听到这样的歌谣:瓜渚湖鱼跃龙门,桑渎村船行天下……台门里家家酿酒,天井内个个木匠……村坊上织机齐鸣,江河中菱藕飘香……农舍旁鸡鸭成群,乡里间耕读成风……
王松泉认为,得天独厚的环境,使桑渎成为一方宝地。桑渎南临瓜渚湖,北依珠岩江,东有三角渡,西有推塘江。无论春夏秋冬,水乡泽国总是气象万千。其身处山阴鉴湖,坐北朝南,以渎为基,以桑为名。这“桑”字宛如渎地身躯之上的一顶皇冠,而瓜渚湖则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日夜熠熠生辉。这种桑渎特有的风光,从儿时就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时上学途经瓜渚湖,面对湖畔景色,脑海里自然会跳出一连串优美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