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活化”名人故居重在创新展陈方式

2022-04-10 09:20

来源:越牛新闻

今年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名人故居修缮提级,新增开放名人故居5家以上。根据《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今年将开放位于越城区柴场弄的明朝内阁首辅朱赓的故居遗址和被誉为“绍兴十老”之一的著名书画家冯亦摩的故居;开放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东溪社区的尉家台门;重新开放位于诸暨市牌头镇中华村的宣中华故居和位于店口镇侠父村的宣侠父故居。

“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这是作家马伯庸对绍兴名人资源之丰厚的评价。古城逛一圈,就能“邂逅”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秋瑾、陆游、徐渭、王阳明、王羲之……随便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目前,在我市,已开展调查的名人故居有100余处,其中有80余处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作为名人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是“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都能修缮开放,对于吸引游客将是一大利好。

纵观绍兴的名人故居,相当一部分都在“沉睡”之中,虽然被列为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但多以建筑保护的形式存在,并没有激活其名人文化的内核,未能激发名人效应,名人无法走近游客或深入人心。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历史原因复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三是“活化”手段单一。有些名人出身贫寒,故居狭小简陋,数代之后已是风雨飘摇破败不堪,难以修缮开放;有些名人故居因各种原因被不同居民居住,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改造得面目全非,恢复原貌较难;有的名人故居随着周边环境的拆迁,只剩孤楼,缺少名人文化的展示内容和旅游配套设施;有的名人故居则关门落锁,无人打理,成为象征性的存在。

一些名人故居火不起来,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展陈方式的高度同质化,束缚了名人故居的打开方式。走进名人故居,清一色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历史功绩等展板或展柜,以及部分名人遗物的复制品,如此传统的布展模式,禁锢了人们对名人的想象空间,也压缩了参观者的视野空间,于是许多游客只好拍照留念“到此一游”。不同的名人,相似的陈列,消解了人们走近名人了解名人的热情,也消耗着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激情。

要加强对名人故居的价值挖掘与文化打捞,开发名人故居的教育功能与互动功能,加快活化利用进程。这需要数字赋能与多元展陈,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加法”,譬如通过名人研究来为布展内容增量,避免“百度百科”式的名人介绍;譬如打造网上名人故居,通过线上展陈来达到引流体验的目的;譬如注重周边环境营造,以名人故居为核心打造名人街区,推动文商旅协同发展;譬如通过名人故居定制游线,打造文化之旅精品线路,起到串珠成链的作用。

名人故居是名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其一生奋斗历程的缩影,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要着力体现原址历史场景,避免对原址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要引进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推出增量服务,打通参观瓶颈,赋予展览、研学、文创、演艺、阅读、直播、学术研讨等更多功能,将故居打造成文化交流活动的优质平台。故居管理者要不当“守摊人”,争做“引流者”,学会不断“加戏”,找准市场需求,才能打造一个有灵魂有内涵有活力的名人故居。

洄涌湖

故居管理者要不当“守摊人”,争做“引流者”,学会不断“加戏”,找准市场需求,才能打造一个有灵魂有内涵有活力的名人故居

(作者 钱科峰)

作者: 编辑:余晓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