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留后世三不朽
李科才
在绍兴的地方文史书籍中,有一本叫《三不朽图赞》的古籍,很值得一读。《三不朽图赞》又称《越人三不朽图赞》《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于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等。全书共分立德、立功、立言3门,收录明代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等绍兴府所属八县的人物,共计110人。其中立德又分为理学、忠烈、忠节、忠谏、孝烈、义烈、节烈、节孝、清介、刚正、盛德、隐遁、生孝等13类,立功又分为勋业、相业、功业3类,立言又分为文学、博学、画艺3类,共计19类。
《三不朽图赞》从清康熙六年(1667)开始搜集资料,至康熙十九年(1680)编成,共历时13年。成书时,每篇图赞可分三个部分:首先为画像,大都为编著者张岱和徐沁一家一家亲自上门去搜寻访求而得,甚为宝贵;其次是传记,则撮述人物字号、籍贯及生平大概,较简略;最后为赞语,以韵语的形式,描述人物的事迹和功德,这也与家谱中的祖先像赞比较类似。其后重版时,又增补了李慈铭、平步青两家的按语,也很有参考价值。各本序跋题记等除张岱自序外,另有清乾隆乙亥年(1755)许景仁、光绪戊子年(1888)陈锦、民国七年(1918)蔡元培等所撰的序文。
编著者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在史学界他被称作“浙东四大史家”之一,在文学界以“小品圣手”名世。著有《陶庵梦忆》《石匮书》《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该书的另一编著者,也即张岱的至交好友徐沁(1626—1683),字野公,号水浣,又号镜曲花农,浙江余姚人,居于会稽(今属绍兴)人,徐渭族孙。工诗文、善作画,又喜爱戏曲。著有《明画录》《水笺》《春草》《香草吟》等,收集徐渭作品编成《佚草》三卷。
所谓三不朽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说法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说明三立是有次序的,立德最先,立功第二,立言最后。张岱在序文中,也阐述了编著该书的目的:“见吾越大老之立德、立功、立言以三不朽垂世者,多有其人,追想仪容,不胜仰慕。遂与野公徐子沿门祈请,恳其遗像,汇成一集,以寿枣梨,供之则堂,朝夕礼拜,开卷晤对。”
《三不朽图赞》的出版过程也是较为曲折的。因该书是张岱在晚年和好友徐沁所编,书稿付梓后不久,张岱就去世了,当时还没有刊刻完工,只好暂停了。到了清乾隆初年,在张岱的堂外孙(弟之外孙)陈治德(仲谋)主持下,才得以续刻完工。乾隆乙卯年(1795)余烜(慕村)又进行重刻。后来书版又几次易手,不断修补。光绪年间,山阴同乡陈锦(昼卿)又发愿重刻此书,但将原稿改得面目全非。民国七年(1918),周恩来的姑父王世裕(子余)又筹资重新排印此书,李慈铭、平步青二家的按语,就是此版增补刊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龄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等先后进行了重印,使该书得以化身千万,发扬光大。其中尤以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的点校本,收集的资料较为丰富完整,加上标点后也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理解。
《三不朽图赞》图文并茂,对研究越地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绍兴的读者还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族中长辈和乡里贤达,在资政育人方面,也可以起到尊崇先贤、激励后人、发奋图强、造福社会的良好效应。
作者系诸暨市宗谱研究会副会长
提升生命的韧度
徐一中
我这辈子读过多少书,已经记不得了。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几本,其中就有小说《牛虻》。这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处女作,诞生于1897年,主人公亚瑟的命运深深牵动读者的心。他生于意大利的英籍富商之家,年轻时过着优渥的生活。然而,他满怀虔诚地向外貌慈祥的神父卡尔狄的忏悔,竟然被出卖给当局,致他的同志被捕。此时,他发现他唯一的情感靠山和人生楷模蒙泰尼里神父,居然就是因为偷情而让他来到世上的亲生父亲。而继承家业的同父异母兄长,早就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不过是后母与外人的私生子,因而对待自己只是一副虚伪嘴脸。教会的伪善,身边满世界的告密、欺骗、冷漠,还有同志们的误解,瞬间叠加,终于让他崩溃。亚瑟这个生活的菜鸟就此死去,革命斗士牛虻涅槃重生。
我常常想,人生当然会有挫折,生命韧度的强劲与否,决定着你在挫折面前能不能活下来。
牛虻匿名偷渡,流落到南美洲,受尽炼狱般煎熬。他被醉鬼用铁管砸碎了全身骨头,毁容跛足,全身伤残。他甚至在杂耍团当小丑,任观众扔香蕉皮取乐。
一个经历了这般淬炼的人,除非停止呼吸,别的,还有什么艰难困苦能击倒他?
13年后,牛虻回到意大利。他历九死而不悔,就是为了和教会作殊死的战斗。牛虻本是一种昆虫,状似蝇而稍大,雌虫刺吸大型牲畜的血液。他用这个做笔名,他的攻击就像牛虻一样凶狠尖锐,让所有敌人痛苦害怕。然而,牛虻更钟情于直接参加武装斗争。他是地下组织的主心骨,最终为了掩护同志而被捕牺牲。
牛虻这个人物震撼读者心灵的,不仅是他惨烈的命运,还有他绝望的内心世界。
敌人凶残,环境险恶,人面伪善,他要提防身旁的一切人,一切事。而同志们又太幼稚浅薄。他勇敢地迎战一切敌人,却始终孤独,没人能懂,更没人与共。
全世界都背叛了他:教会、生父、家庭、女友,南美洲的经历不堪回首,他的心理因此遭受严重伤害。既拒绝任何人接近,又怕黑,怕独处,怕回忆,没人能温暖他的心。寂寞这个毒虫一直啮噬着他的心灵。
他咬定目标,冲锋陷阵,甚至享受肉体的自虐,就因为心灵是极度孤寂而绝望。然而,这一切都没再能压倒他。他终于成就了让人仰视的人生。
牛虻这个人物形象竖起了一个标杆,那就是:人的生命韧度到底能有多强劲。在漫长的半年多时间里,在离开家乡万里之遥的南美洲,牛虻默默躺在那位好心老太太的草屋地上,与死神搏斗,迎接每个日落降临时那非人的剧痛,咬牙硬挺。这情景感动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但它使我下乡插队10年而没有放纵沉沦,终于抓住国家恢复高考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以为,完美的人应该有两大支柱:体格强健,心灵丰沛。“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够超越民族、宗教、肤色,而为全人类认同,因为它能促进身体强健。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比如说“更勇、更韧、更润”,促进人的心灵更加丰沛。
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小说,只不过年轻时景仰于快意恩仇的牺牲精神,而老年读来,则更唏嘘他的人生悲剧。
作者系绍兴市树人中学退休教师
作者: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