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间越韵“百花”香

2022-03-22 15:42

来源:越牛新闻

越剧舞台上的吴侬软语,有着江南特有的韵味,引无数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有人初入此行,憧憬着未来;有人半生戏缘,历久弥香。无论是在专业剧团还是民营剧团,越剧演员们各展其华,成就着越剧芳华,也谱写着百般滋味的越剧人生。

90后小花:越爱你“越”青春

柯桥区百花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坐落于此。春日里,树发新芽,《穆桂英挂帅》《五女拜寿》《何文秀》等巨幅海报挂于外墙。走进葱翠的大院,耳边传来的是袅袅越音。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三十多年来,培养出了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张琳四位五朵“梅花”。而今,第六代新星冉冉升起,其中便有新生代的代表韩梦莎。

初见韩梦莎,她身穿一件浅蓝色的牛仔外套,扎着一根马尾,不施粉黛,主攻范派小生的她,眉宇之间自带一股英气。

韩梦莎的家就在剧团附近,只要没有外出演出,她每天早上都会到团里练功,一遍遍打磨身训、步伐、唱腔等等。在诸多老师的眼中,韩梦莎是个练功刻苦的好苗子。“看到她,仿佛就看到了我当初的模样。”吴凤花对韩梦莎喜爱有加。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是韩梦莎对于自我的要求。“我也是进了小百花之后,才知道小百花是有武戏的,所以基本功里常常会包含有毯子功等武戏动作。”

“文武兼备”一直以来都是绍兴小百花的特色之一,而今一代复一代,传承不息。

因为喜爱,韩梦莎13岁时进入艺校专业学习越剧,也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长亭。眼前就是旧时景,回忆往事喜又惊,她曾经梅花透露春消息,我竟是泥塑木雕不知情。”采访中,韩梦莎深情地唱起越剧折子戏《回十八》中的唱词。这是她尚在艺校,越剧初登台时唱的一出戏,其中的凄美和相思,触动着少女的情怀。

韩梦莎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出演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中的许仙。那是2017年8月31日,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在柯桥蓝天大剧院首演,这也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第一次集体亮相。

韩梦莎扮演的是第一个登场的许仙,一段《游湖》唱念做打虽稍显稚嫩,但已显现灵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是我刚进小百花的第一年,当演员安排表发到群里的时候,那一刹那,我有点激动又有点担心,之后是坦然。就像是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可能我不一定能演好,但一定会是我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如今韩梦莎已经演了三出大戏,除了饰演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中的许仙,还有青春版越剧《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以及青春版越剧《陆文龙》中的陆文龙。

“我非常喜欢陆文龙这个角色,他风姿翩翩,心怀仁义,武功高强,是我心目中少年的代表。”韩梦莎期待着这部剧能尽早和观众会面。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同样作为越剧新人的,还有去年年底奔赴福建芳华越剧团的10位委培生。作为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剧团之一,芳华越剧团流淌着绍兴人的血脉。

这10位历经四年学艺生涯从嵊州艺术学院毕业的新人,如今入团已有4月之久。回忆那个告别的金秋,他们感慨良多。

“当初寻路寻得晕头转向的园林一般的校园,恍然间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那些白墙黛瓦承载着沉甸甸的感情,同往日的汗水泪水一起,揉进了悠扬婉转的越音里。”这10位新人中,就有来自山东的花旦寇佳琦。

“你为什么要来学习越剧呢?这是同学问我最多的话。的确,越剧所使用的方言对北方人来说犹如听天书,而念起来更是佶屈聱牙,这些地域差异注定了我学习越剧的过程格外艰辛。比起越剧,秦腔、京剧和黄梅戏等剧种都更适合北方人学习,那是什么让我决定克服地域差异学习越剧呢?其实答案有很多,有对烟雨江南的憧憬,也有对越剧的真心喜欢……正是这些促使我与越剧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千里奔赴。”采访中,远在福建的寇佳琦用文字道出了她对越剧的情有独钟,也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年轻越剧演员的坚守和追求。

越剧名角:用一生开一朵“梅花”

嵊州是越剧起航的地方,从“落地唱书”到上海大舞台,嵊州的越剧前辈们把越剧推广到全国,历经百年,长盛不衰。

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位于在嵊州老城区的一处僻静巷子里。庭院深深,绿草青青,古朴的砖墙,悠长的回廊。清晨漫步此处,温婉悠长的曲调声从不远处传来。门洞处,偶尔窜出几个身穿练功服的少女。

在这片春色葱郁中,有一朵“梅花”悄然绽放,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美菊。

有人说,黄美菊身上透露着一股大家闺秀的气质。“我从小就想扮演舞台上的小姐。”今年49岁的黄美菊是嵊州越剧团的中流砥柱。

见到黄美菊时,她正在排练室教授弟子们台步、唱腔,同时也在为即将开拍的越剧电影《汉文皇后》做前期筹备工作。近些年来,国内多部越剧题材的电影上映,获得不错反响。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也希望借此机会实现“破圈”,进一步推广越剧。

今年是袁雪芬先生诞辰100周年,2016年嵊州市越剧团曾创排越剧《袁雪芬》,缅怀这位从嵊州走出去的越剧一代宗师。黄美菊在此剧中饰演老年袁雪芬。

“早前和袁雪芬老师有所接触,因而对她还比较熟悉,剧中的造型还原了老年袁雪芬的着装风格。在人物塑造上,尽可能地向她靠拢。对于艺术,她内心强大,执着追求。对于生活,她本真自然,不事雕琢。”黄美菊说。

“这些年来,嵊州越剧团除了复排经典戏之外,现代戏的创作也没有间断,除了《袁雪芬》,还有《马寅初》《核桃树之恋》等,都获得了不错反响,这不仅是越剧题材上的创新,对于演员的表演也是一种突破。”黄美菊是温岭人,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加盟了嵊州市越剧团。刚进入嵊州市越剧团,她就得到了上海越剧院的老师王佩珍的青睐,特别为她选排了金派大戏《碧玉簪》。后在王佩珍的引荐下,黄美菊成为了越剧大家金采凤的得意门生。

“老师常教导我,‘一个演员,既要经得起掌声,也要接受观众对你指出的不足。’作为一个越剧演员,德与艺一样重要。”黄美菊曾多次赶到上海金采凤的家中,虚心求教。如今,黄美菊也常教导弟子们,对事业要有追求,力争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三十多年的越剧之路,让黄美菊对于越剧的理解更加深刻,她特别提到越剧《蔡文姬》。“越剧只有和角色共情,才能和观众共鸣。20多岁初演蔡文姬的时候,我对那种离愁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后来我结婚生子,才对她离别匈奴前和丈夫和孩子的那种情感纠葛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走进这个人物。”

2004年喜提“梅花”,这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越剧最高奖,是对黄美菊的肯定。黄美菊把这份荣誉作为对自己的鞭策,把越剧之美献给了更多的人,她有着极好的观众缘。

“前段时间我在东阳演出,有一戏迷给我送花,夹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20多年前,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你出演的越剧电视连续剧《严兰贞》深深影响了我,从工作到婚姻,给予我勇气。我也默默地关注了你20多年’,这段话让我备受感动,原来我塑造的人物能对他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黄美菊不胜感慨,这也让她对于越剧事业更为虔诚。

“越剧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近些年来,在尊重年代、尊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音乐、服装、唱腔都在变化,美感更强了,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爱上越剧。”在黄美菊看来,越剧也要与时俱进,拍越剧电影、舞台剧、网上直播等形式,都是传播越剧新的方式。

草根剧团:生活和越剧都要安放好

晚上8点,张爱萍略施粉黛,和直播间的观众会面,甜美的扮相,让张爱萍颇具观众缘。尽管线上直播没多久,但还是吸引了百余人观看,其中不乏一些蹲点守候的老戏迷。一曲《情探》缓缓唱来,眼波流转,曲声动人。一曲唱罢,张爱萍和粉丝开始互动。

受疫情影响,张爱萍所在的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已经许久没有演出了。钟情越剧的她,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和粉丝会面,顺带着练练功。

今年43岁的张爱萍是嵊州市群艺越剧团的当家花旦。“我14岁进民营剧团跑龙套,17岁进科班培训一年学习花旦,18岁就开始挑大梁,因为年龄小不懂什么感情戏,演秦香莲就是哭不出来,还往眼里滴风油精,辣得眼睛都睁不开,气得老师又骂又心疼。”

走街串巷,风餐露宿,早期的民营剧团都经历过这些。“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在宁波山区那边演出,条件真的很差,又下雪又刮风,我们打地铺时,下面铺一些稻草,上面放上自己的被褥。”张爱萍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民营剧团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2000年前后,民营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如今仅嵊州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还有103家。

在鼎盛时期,嵊州群艺越剧团一年中几乎没有空闲。他们剧团全年演出600多场,有时一天要演四五场,常常活跃在江浙沪一带的乡村里。接到的演出订单,经常要被排到几个月后。平时演一场戏的价格在7000元左右,春节期间涨到1——2万元,但是前来预订的村子还是不少。在这样的好光景之下,演员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张爱萍说,那时自己演一天戏收入在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颇为可观。

裘海英是另一家民营越剧团嵊州春逸越剧团团长,也是剧团里的一位花旦演员。当下受疫情影响没有演出,她在当地的社区找了一份临时性工作。

“剧团里原本有演员、乐队、后勤等30多人,现在大多分流了,当下正值采茶季,不少人去当了采茶工,也有些人在餐厅打工。”裘海英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团全年在上虞、杭州萧山、湖州等地共演出了32场。“往年年景好的时候,只有暑假有机会休息,演出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去舟山的衢山岛,在那里待了八九十天。”

嵊州的民营剧团作为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养活了近万名越剧从业者,每年的营收达到数亿元。他们活跃在农村舞台上,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也是传播和推广越剧的重要力量。

“唱越剧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爱好,现在平日里我们也在练练功,练练嗓,怕长期不练生疏。有不少团员来问我,什么时候能有戏演,我就宽慰他们,给他们加油打气。眼下,期待着疫情早点过去,我们可以重新回到热爱的舞台。”裘海英说。

链接:越乡花开

在戏曲界,各个剧团主要以“地名+剧种”的方式来命名,但各个越剧团除了以“地名+剧种”的方式来命名外,还普遍在中间加了一个词:“小百花”。“小百花”俨然成为了越剧的一个品牌。就浙江地区而言,目前就有浙江小百花、绍兴小百花、宁波小百花等越剧团。

越剧“小百花”的诞生

越剧“小百花”是如何诞生的?时间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浙江的京、昆、越、婺、绍等10余个剧种,都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尤其是越剧,作为浙江最大的剧种,到1980年,全省县以上专业越剧团已恢复到70个,培养接班人的任务更为迫切。

从1977年开始,浙江艺术学校恢复越剧班的招生,一些越剧团亦将好苗子吸收进团培养或办艺训班培养。1980年以后,全省地(市)、县和各剧种都普遍办起了戏曲训练班,成批地招收学员进行培养,再加上个别吸收、随团培养的学员,数量已十分可观。到1981年底为止,全省新招收的学员达2000多名。在此基础上,于1982年9月2日至23日,在杭州举行了全省首届戏曲小百花会演。这次会演,规定参演者年龄在25周岁以下,因借“百花齐放”的说法,形象地称为“小百花”会演。

此次小百花会演,包括全省京、昆、越、婺、绍、瓯、甬等剧种,由于专业越剧团最多,因此,越剧青年演(学)员所占比重最大。在341名参赛人员中,越剧有220人;50名优秀小百花奖中,越剧占25名:150名小百花奖中,越剧占96名。这批优秀的苗子,朝气蓬勃,光彩夺目,富有青春活力。

1980年春,香港甬港联谊会和香港票友协会人员在杭州观看浙越二团的《云中落绣鞋》后,希望浙江派越剧团到香港访问演出。1982年10月6日,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结束,浙江省文化主管部门即选拔出在会演中崭露头角的40名越剧新秀集中到浙江艺术学校,组成小百花集调班,进行为一年的强化训练。这批新秀,是在全省范围内层层选拔出来的,是精中选精。集中培训时,又请了多位名师指导。经过一年的集训,于1983年9月3日,又从40人中精选28人,排演了《五女拜寿》《汉宫怨》《双玉蝉》三台大戏和多台折子戏。

所排的每个剧目,无论是新戏、老戏,都集中省内知名的作家、导演、作曲、舞美、服装、灯光等艺术人员,从剧本到舞台艺术进行了精雕细刻。1983年10月,这批新秀以浙江省小百花演出团的名义在杭州、嵊县等地一亮相,就引起轰动,备受欢迎,被誉为“满台新秀,色艺双绝”。接着,于11月16日赴香港访问演出,更是盛况空前,一鸣惊人。香港同胞说,从浙江“小百花”身上看到了越剧的希望。

1983年11月赴港演出时,香港媒体和观众已称演出团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由于新建一个全民专业越剧团,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因此,赴港演出归来后,仍以“浙江越剧小百花演出团”的名义,在本省和上海等地演出。直至1984年5月2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才正式命名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小百花”现象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其中尤以茅威涛最为瞩目。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成功,走出了一条培养新人的路子,解决了戏剧演员后继无人的大难题,给浙江乃至全国戏剧界以极大的启示。于是,浙江省各越剧团在各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相效仿,广泛地招收学员,以举办培训班或办艺术学校的方式成批地培养,结业后单独组团,先后出现了一批新的小百花越剧团。这一经验还推广到其他剧种的剧团,从而呈现了一花领先、百花齐放、后继有人、持续繁荣的浙江“小百花”现象。

1983年,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的影响和启迪下,绍兴县文化广播局领导亲自带队,跑遍了绍兴市所属七县一市的城镇和学校,从11600多名考生中,选拔出49名年仅12岁的学员,成立了绍兴县戏曲培训班,请来富有剧团工作经验的洪春台当“班主”。因洪的夫人金艳秋是出身于嵊县越剧科班的文武花旦,他认定要重新走出越剧历史上能演文武戏的路子,必须使新培养的年轻演员能文能武。学员经越剧名师指点和严格培训,学习京、昆、绍、川、晋等扇种的长处,加强武功和特技的训练,造就了一批既有唱功又掌握跌打滚翻技艺的新秀。1986年,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团正式创建,成为文武皆备、独具一格的女子越剧团。1995年岁末,新华社发布消息说:“成长在越剧之乡的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团走创新之路,以‘文武皆备’的艺术风格,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形成了越剧界三足鼎立之势。”剧团发展至今,获得了无数荣誉,其中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张琳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吴凤花更是“梅开二度”。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於泽锋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