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诸暨这个村不得了!几代人坚守相携只为“梦入梨园”

2022-03-01 09:33

来源:越牛新闻

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是一个最初由几名越剧迷自发形成的民间戏曲团体,从自娱自乐到登台表演,这个由草根演员组成的剧团历经60多年不散,不断坚守,不断成长。

一个村,几代草根演员,共同呵护梨园梦,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不由迈开了探访的步伐。

老物件引出

一个村的越剧史

1958年,上海戏迷赠送给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的锦旗。

今年正月,位于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的周氏宗祠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欢聚一堂,唱着越剧自娱自乐,同时,这里还展出了60多年前村业余越剧团筹办时的一些戏装和行头,其中有一面红色锦旗格外引人注目,内容是“新乐二社业余剧团,欢庆丰收万花盛开,上海市各界人士,浙江省农业参观团,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九日”。  

说起这面锦旗的来历,《丰江周村志》主编周泉渊显得颇为自豪。他介绍说,《光绪诸暨县志》记载:“乡村岁熟,多余上妇女沿村唱‘花鼓戏’。近时又有所谓‘帽儿戏’者,登台演唱,靡曼绮腻,男女聚观。人日后,少年子弟挟笙箫锣鼓,沿门唱戏。妇女围听,酬以年糕、角黍,或供酒食……”,这应该是越剧“落地唱书”的雏形阶段,说明越剧从诞生之日起,诸暨民间的表演一直是方兴未艾,在越剧发展史上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诸暨籍的名伶名角确实也有不少,许多还颇负盛名,所以越剧界有云:“越剧诞生于嵊县(今嵊州),发展于诸暨,成熟于沪上。”丰江周村是一个人口大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村民平时以务农为主,闲暇时喜欢自编自演一些传统折子戏。自1955年成立村业余越剧团,村民自发凑钱购买戏服、头饰和道具,每逢春节、庙会等重要节庆日子演出,众多草根演员纷纷涌现,当时,剧团在方圆十里都很有名气,演出足迹更是遍布诸暨周边乡镇及萧山、金华等地,锦旗便是当年剧团受邀到上海演出时戏迷的所赠之物。

一群草根演员的

梨园梦想

丰江周村第一代越剧演员王玉香剧照

虽然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但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年越剧团下乡搭台唱戏的诸多场面,还成为了很多诸暨戏迷的经典回忆。

这里的村民为何如此爱好越剧?周泉渊认为,丰江周村村民都把演戏作为一个梦想,他们或向正规剧团的名角拜师学艺,或模仿戏曲碟片中的一招一式,对平时的排练和演出极其认真。他了解到,剧团里曾有一个卖猪肉的演员,劳作之余总是挤时间背台词,以致将剧本的页码翻得沾满猪油,而另一名演员早上刚拔完牙齿,下午依然出现在了排练现场,这一切都是源自村民对戏曲的痴迷与热爱,而最主要的则是越剧团发展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和奋斗。

经过周永照、王玉香夫妻,周绍安、周才良、周善光、周才康、周善波等几代人的坚守,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的越剧演出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表演,而是像正规剧团那样抠动作、抓细节,逐渐形成以“包公戏+小生戏”为主的演出套路。曾经长演不衰的剧目主要有《孟丽君》《碧玉簪》《何文秀》《打金枝》《情探》《秦香莲》《狸猫换太子》等。

到现在,由周挥羽、周惠芳等村民热心参与的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依然常年活跃在群众舞台上。

村民在排练演奏

艺术水准彰显不凡实力

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多数演员是村民,另有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可唱念做打丝毫不逊色于正规剧团,后场伴奏更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曾经,剧团接单好的时候,会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巡回演出,观众往往是座无虚席、喝彩不断。

周泉渊列举了几个越剧团获得殊荣的例子。像上世纪中期,丰江周村业余越剧团曾到周边村庄演出,得到群众好评,获得过当时的诸暨县文化馆授予的“浣南独步”牌匾。1960年,由村民周正方编剧、周南堤作曲的《一条鲤鱼》,参加区会演并获奖。1970年,由村民周南平导演,初中学生周佳凤主演的越剧《半篮花生》,在全县调演获奖。此外,剧团后场乐队也非常出名,周南堤的二胡演奏,周南坡的舞美设计,周南平、周南堤的作曲,经常会被戏迷提及并赞誉,无不显示出丰江周村人的智慧和灵气。“一个村能够集合出一个越剧团的全班人马,这实力真是不可小觑!”曾有越剧名家这样评论道。

在演戏的日子里,每当暮色四合,二胡悠扬、板鼓激烈、胡琴哀伤,一下子就会把村民吸引聚拢过来,剧团的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不停上演着各种悲喜故事。草根越剧团的演出,就这样一天天开始,一年年坚守着。

(通讯员 顾鹏程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编辑:余晓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