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右)与顾志坤合影)
明年恰逢导演谢晋100周年诞辰。近日,上虞作家顾志坤完成了《远去的背影——谢晋年谱长编》(以下简称《谢晋年谱》)。该年谱约50万字,编写历时8年之久,是目前国内首部研究谢晋的年谱。
顾志坤是谢晋的忘年交,追随、研究谢晋四十余年,出版过《谢晋》《大师谢晋》等多部专著。为编著这部《谢晋年谱》,他跑了十几个城市搜集资料,力求全景式展现这位电影大师的一生。
研究谢晋的“工具书”
《谢晋年谱》刚完成没几天,文字还冒着热气,顾志坤就接到了几家出版社的电话。“有上海的,还有来自重庆、北京等地的。因为这是导演谢晋的首部年谱……”他从桌上成堆的书中抽出一本,这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传记《谢晋》。“2014年我写完这本书以后,就着手准备写一本年谱。”
顾志坤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外对谢晋的研究日渐兴起,却独缺一本资料全面翔实的年谱。与此同时,由于第一手资料的匮乏,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章存在讹误,使有的读者对谢晋产生了误解。
年谱与传记不同,后者的写作相对自由,也更具文学性,写作者可以抓住个别生动的故事,进行仔细的描述和生动的演绎。前者讲究的则是资料的齐全,何年何月发生什么事,四五句话概括事件的起承转合,简明扼要,沥干了历史的水分。
按照这样的体例,顾志坤开始写作。书中所涉的时间横跨近百年,从谢晋小时候在家乡上虞看戏的场景,绵延至他晚年四处奔走的身影,从他少年壮志的豪迈写到饱经沧桑后的壮心不已。
谢晋跌宕起伏的人生、坎坷曲折的命运以及辉煌的艺术成就,使年谱内容丰厚而浩繁。这也增加了年谱编写的难度。不仅要在已公开的资料中筛选集萃、收罗巨细,还要把散落在海内外的资料收拢起来,使年谱内容更加完整、全面。顾志坤把这部年谱定位为研究谢晋的“工具书”,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资料库和数据库。
年谱重点记录了谢晋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1980年、1982年、1986年分别拍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史称“反思三部曲”。年过六旬的谢晋树起了新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引领改革开放思潮。
去年,谢晋被列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201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导演黄蜀芹等人这样评价他:“谢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他所表现出的与时代同步发展和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令人敬佩。与时代总是保持同步前进,是谢晋的最大特点。”
顾志坤说,年谱主要内容分谱前、谱中、谱后三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展开。除文字外,还配有百余幅图片。书名由谢晋挚友、当代知名艺术家韩美林题写。
多方搜集一手信息
50万字的《谢晋年谱》并不是洋洋洒洒写就,里面多是顾志坤“跑”出来的内容、问出来的一手信息。上世纪70年代,顾志坤在上海期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此后他还担任过上虞市委新闻报道组组长。编写此书时,他仿佛重回当年时光。
8年时间内,顾志坤跑了上海、江苏、浙江的十几个城市,采访了许多谢晋生前好友,比如演员仲星火、祝希娟、谢芳、斯琴高娃、刘晓庆、濮存昕等。“有的我之前就认识,有的是新朋友。”顾志坤说,虽然自己追随、研究谢晋四十余年,但有人说起的一些小故事,他也是头一回知道。
演员谢芳曾主演电影《舞台姐妹》,她说,这部电影是从文学剧本开始创作的,可谓白手起家。“当时听谢晋导演说,家乡逢年过节,乡亲们划着船来到水中舞台看戏的情景,使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
从最初文学剧本创作,到最后影片的拍摄完成,其间内容的变化不小,创作过程却很顺利。谢芳感叹,这得益于集编、导一身的导演谢晋的辛勤努力。“拍戏时,我就住在谢导楼上,几乎每一次下楼路过他的门口,都看见他在伏案工作。”
很多人用“豪迈”两字来形容谢晋,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做事风风火火。而在谢芳印象里,谢晋对演员的尊重出自内心,考虑细致周全,态度也是平易近人的。她记得自己当年从北京到上海拍《舞台姐妹》时,谢晋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还带着扮演妹妹邢月红的上海越剧院演员曹银娣。“他高兴地让我们俩比了比身高,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谢芳说,谢晋还带她们拜访了越剧名家袁雪芬,并让她们到越剧发源地嵊州体验生活。
“谢导是我的恩人,他当年把我带入了真正的电影天地。”演员濮存昕也曾在给顾志坤的信件中这样写道。
顾志坤还保存着谢晋自己编写的一份“年表”,虽纸页泛黄,但字迹清晰,上面写着:“副导演,1948年《哑妻》,1948年《欢天喜地》……”一直到我们熟悉的《芙蓉镇》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纸张上方,谢晋用行草书亲笔题写一行字:“志坤同志,送给你的一份年表,几十年中国电影曲折道路的缩影。”
忘年之交的情谊
1975年,顾志坤与谢晋第一次相见时在上海。那时的顾志坤还穿着军装,谢晋已经小有名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谢晋迎来艺术生涯高峰的同时,也开始频频回到上虞。彼时,顾志坤从部队转业,回到上虞从事文化工作。两人的交集因此多了起来。每次谢晋回乡,都由顾志坤陪同,久而久之,情谊便越来越深了。虽然年龄相差29岁,但并不影响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我们之间,有15封通信,好几张合照。”顾志坤说着,打开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木箱,里面整齐地码放着相册、书信和书籍等资料。这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的“谢晋博物馆”,每一张照片都能说上一段故事,有些信件详细记录了谢晋几天的行程。这些,如今都成了独家的珍贵资料。
翻到一张海涂上的人物群像时,顾志坤有些兴奋。他说,“当时谢晋在杭州参加活动,听说家乡围垦海涂进行得如火如荼。他兴致勃勃来到了围垦一线,就是现在的沥海街道。那天正是严冬季节,大风呼啸,围垦工人干着繁重体力活,衣着简陋不说,吃的也只有梅干菜下饭。随同在旁的我,看到谢晋皱起了眉头,本地摄影师谭寿焕按下快门定格了画面。”
顾志坤说,后来谢晋捐了5000元钱,为工人们改善伙食。“谢导自己的生活并不宽绰,很多酒厂想找他做广告,他都拒绝了。当时,他刚拍完《高山下的花环》,得到的片酬是1.5万元。”
有一年过节,谢晋对顾志坤说:“我只想找个清静地方,你帮我安排个旅馆,不要告诉任何人。那天,我们俩一起吃晚饭,在上虞百官龙山附近散步,近处有河流。谢晋静静地看着渔民打鱼,和老渔民聊了两小时。”
顾志坤说,谢晋时常与他促膝长谈,有时谈往事,有时聊文学。比如,当时谢晋的经济并不宽裕,为什么执意要花钱在家乡建房?谢晋的理由很简单,他亲口对顾志坤说:“家乡有屋在,根就没有断。”再比如,说到坎坷的人生,当年父亲跳楼自尽,谢晋赶回家时没有号啕大哭。他告诉顾志坤,当时的自己强忍悲痛,以至于面部肌肉僵硬。他说:“男人在那样场合应该坚强。”
顾志坤的长篇小说《东山再起》曾荣获1989年度鲁迅文艺奖,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谢晋指点。谢安东山再起,是谢晋祖上的经典故事,有一次正好谢晋回来,两人聊了个通宵。一老一少座谈,清风明月为伴,顾志坤至今回想起来,仍连声说受益匪浅。后来,谢晋还专门在《新民晚报》上写文章推荐此书,这既是为好友倾情助力,也为家乡做宣传。
(来源:绍兴日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编辑: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