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敬方在《登天姥山》中写道:“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水喧无昼夜,云暗失东西。问路音难辨,通樵迹易迷。依稀日将午,何处一声鸡。”
那么三重岭指的是哪三重呢?通过翻阅县志,三重岭即会墅岭、黑风岭和关岭。在古代,三条岭上都设有关隘,分别名为狮象关、威震关和虎狼关。
岭上有村,叫会墅村,又称会墅岭头。云岭重重,连亘不绝,山高林密,危路难行。其实,早在东晋,名流谢灵运便率乡人赴天姥山伐木开路,辟出一条70多里的古驿道,史称“谢公古道”,会墅岭便位于这条古道上。
会墅岭古道 马骏/摄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来到天姥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差不多在同时期,杜甫也写下“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会墅岭左有圳塍,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班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旱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便在会墅岭。
明万历《新昌县志》载:“会墅铺,在县东南五十里。”此岭地势十分险要,因此,会墅岭还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重峦叠嶂,横亘在新昌南部通向天台的要道上,人行其间,翻越三关三岭,只见一山放过一山拦。殊为难得的是,这三关三岭之岭头,都有清泉一泓,常年不竭,以供路人饮用,且多有蓊郁森然的古树相掩映。时至今日,只剩下会墅岭头那口古井还在,其他的都已消失。会墅岭的这口古井被当地人称之为“太白古井”,“甘泉”二字镌刻其上。相传当年李白在此喝水、歇脚。井水清澈,还透着甘甜。
太白古井 马骏/摄
会墅岭遗存下来的古驿道采取条石横卧和碎石块相间的方式铺筑。走在岭上,古木光影,溪水淙淙。登此岭可眺望天姥山主峰拨云尖。明代徐霞客就曾到过此地,在“出会墅”前,徐霞客几乎循天姥山支脉行进;至会墅岭,他认为“望天姥在内,己越而过之”,这与传统上天姥山的范围相吻合。清代诗人齐召南的《会墅岭上望沃洲山》中云:“南望天姥岑,峨峨白云中。逢僧话沃洲,指点前山东。”描述了会墅岭上可东望沃洲山、南望天姥山于白云中的地理位置,还提到会墅岭上有邮亭、煮茶翁等元素,可见这里在当时仍是交通要道。
会墅岭公路 马骏/摄
在会墅岭的古道上,走过低吟浅唱的诗人、快马加鞭的驿员、行色匆忙的商客。现如今,会墅岭上,并列着三条路,一条古驿道、一条会墅岭老路、一条会墅岭新路,三条路合成一条会墅岭道,成为交通运输、乡村发展、旅游观光的重要载体。
航拍会墅岭 马骏/摄
近年来,新昌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开发,对会墅岭古驿道与老会墅岭公路进行了修缮。会墅岭村还推出了山居文旅项目,作为唐诗之路主题文旅项目计划引资2亿元,重点打造唐诗文化研学基地、唐诗主题民宿集聚区、唐诗文化互动体验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区5个唐诗文化核心板块。会墅岭依托诗路文化正散发着独特的自然风情与人文魅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一条文化之路、研学之路、发展之路。
指导:高利华
作者:陶诗懿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