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旧物吗?

2021-12-21 11:09

来源:越牛新闻

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饲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其中的“狗气杀”,虽然先生在原文中已作了详细说明,但对于相隔了一个世纪的读者来说,终究还是归于陌生。那么,这个“狗气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具?

A、一图解疑惑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内,有一张“狗气杀”的老照片,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一图便解开了人们的疑惑。底下的文字介绍说,“狗气杀”是江南农村养鸡鸭家禽的人家常用的器具,绍兴一带在上世纪20年代使用的“狗气杀”形状多半这样:一个桶形的器皿,上面有活动的盖,或是在固定的盖子上凿出一个拳头般大小的洞,以便倒进饲料。四周则竖起一根根木条,构成圆形的栅栏。饲料放在盆底,鸡可以从容地把头伸进里面去啄食,却不能随意用脚乱抓乱刨;狗却因为头太大,无论如何也钻不进栅栏里去,只能看着干瞪眼,急得团团转也无济于事,这一器具因此得名“狗气杀”,也叫“鸡食盆”。

“狗气杀”的设计完全体现了江浙一带农家的智慧。在农村人眼里,鸡虽然斗不过狗,却比狗更具有实用价值,鸡不仅会生蛋,宰了还可以吃肉,而狗大体只有看家护院这一功能。所以,为了防止狗去偷食,村民就发明了“狗气杀”,既放得开,又管得住,这就是“狗气杀”这一简单器具里包含的大智慧。

民俗博物馆里的“狗气杀”

B、“狗气杀”有近亲

在南京,有个可以防止猫咪偷食的物件,名叫“猫叹气”,和绍兴的“狗气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绍兴民俗专家吴子能介绍,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出差到南京,当时的南京人大都住在平房里,卫生条件差,电冰箱没有普及,夏天吃剩的食物容易霉变,还会引来蟑螂、老鼠、猫等偷吃,怎么储藏?当时的南京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只带有盖子的竹篮。这种竹篮通风透气,既能防止食物馊变,又能阻断小动物偷食,甚至连会爬树跳跃的猫咪也拿它没有办法,只能望篮兴叹。吴子能进而感兴趣地一问,居然还有一个挺搞笑的名字,叫做“猫叹气”。

笔者也曾亲眼见过绍兴农村这种类似“猫叹气”的竹篮子。在乡下老房的木梁上吊下一个钩子,钩子离地面约有一人半高,大人们常把吃剩的食物放到竹篮子里,然后覆盖住一块干净的毛巾,再用叉子叉着竹篮,放到钩子上面,高高地悬挂起来。而在钩子的最上端,还绑系一些叶子略微卷曲且边缘带刺的枸骨枝作为防护。枸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主要就是防止老鼠、猫等自上而下从房梁上爬下来。可以这么说,咱绍兴版的“猫叹气”,可要比南京的高档许多。

南京人常把房梁上悬挂的带盖竹篮,叫作“猫叹气”

C、“狗气杀”气煞“孙大圣”

位于浙皖边界的天目山,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人们在山上种植玉米、红薯和豆类,兼有毛竹、笋干、板栗、核桃等土特产收获,可就在这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里,经常有野猴出没,发生“人猴争食”的场景。曾有一段时期,为防止野猴偷吃捣乱,人们就拿“狗气杀”“教训”猴子。

当猴子被“狗气杀”内盛放的食物所吸引,偷偷钻出树丛,潜伏到桶边,伸手进入“狗气杀”的木栅间隙。当它欣喜若狂地抓住食物,想往嘴巴里送时,却怎么也拿不出来。原来,它不知自己握物的拳头已经被“狗气杀”牢牢卡住,只能拼命推搡挣扎,不一会儿就惊动了家犬狂吠,贼猴心慌意乱,但就是死也不肯放开已经抓住的食物。直到逮猴人到来,套上麻袋,夺下它手中的美食,泼猴才心生不甘地被带离“狗气杀”。据山中老农介绍,其实“狗气杀”捕获“孙大圣”的概率很小,但凡年老或年幼的猴子都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只有正值壮年的猴子才会因贪欲作祟而犯下不愿抽身离去的傻事。不过老农们也不会伤害猴子,最终还会放了,猴子经此一事,也很少再去偷吃,不过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狗气杀”“猫叹气”……这些带有古怪名字的老物件,作为上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凝聚着老一辈人的勤劳与智慧,也是好家风、好家训在实物层面上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此已知之甚少,或许只有到了民俗博物馆,寻觅踪迹,对着解释文字,才会恍然大悟了。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