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晚唐诗人崔涂描绘了西晋古刹兴善寺周遭的环境,此地隋松苔藓,年代久远;高士禅栖,悠然清寂;物我相谐,两看不厌。
兴善寺 丁嘉妮 摄
兴善寺位于新昌县澄潭街道,北靠遁山,南望穿岩十九峰,澄潭江在寺前蜿蜒流过。因为东晋高僧支遁大师曾在此驻锡,养马放鹤、参禅好茶,又有书圣王羲之长住研习,“右军多住寺”(司空曙《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而名声在外,慕名者接踵而至,代不乏人。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与“祖印重光”碑记载,兴善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十年(289),西域僧人幽闲溯澄潭江至穿岩十九峰下,结茅奠刹,初号新建寺。历史上数度重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兴善寺因武宗灭佛而废,大中元年(847)重建,改称兴福禅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兴善寺”。清乾隆己卯年(1759)重建,改称祖印寺。现在的兴善寺系本世纪初重建。
兴善寺为浙东早期佛教生发地之一,比石城寺(新昌大佛寺)早二百多年。历史上的兴善寺不仅见证了东晋支遁法师与王羲之的情谊,还保留了唐代著名诗僧灵澈法师与司空曙、马戴、李端、李洞等诗人的诗歌唱和。
进入兴善古寺殿门,你会震撼于整个寺庙所呈现的庄严恢弘的气象,感受到屏墙上石雕大字“福”的气派。再往里走,可以看见寺内的支遁大师塑像和客堂挂着的支遁大师画像。
支遁(314-366),字道林,25岁出家,曾游于京师。支遁虽出家为僧,却擅长书法,好吟诗文,颇具当时玄学名士的风采。支遁入剡弘法之时,大江南北道佛文化正盛,他兼融儒佛道,是复兴佛玄的第一人。他曾在新昌多处佛寺驻锡阐禅,是兴善寺继幽闲大师后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兴善寺后池 丁嘉妮 摄
紧挨着兴善寺的遁山据说就是支遁优游之处。“遁山”之名即源于支遁在这座山上骑马放鹤种茶的轶事。现在遁山上仍有放鹤亭、上马石、饲马槽等遗址传说。《世说新语》记载支遁欣赏马的神骏,爱鹤的冲天英姿。养马放鹤本来不是僧人所为,他却率性而发,成为佳话,唐代画家韩干以支遁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神骏图》。
中唐时期,兴善寺又因灵澈住持而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诗人的目光。
灵澈(746-816),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灵澈师从越州诗人严维学诗,与诗僧皎然交游,与著名诗人刘禹锡、刘长卿、吕温等互有唱和,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全唐诗》存诗一卷。
李洞《赠兴善彻公上人(灵澈)》说他“古池曾看鹤”。刘禹锡酬灵澈:“越江千里镜,越岭四时雪。中有逍遥人,夜深观水月。”柳宗元作诗:“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都把他视为唐代的支遁,认为灵澈的做派和诗才与支遁是一脉相承的。
兴善寺客堂外的墙上题写着“放下”二字,从寺庙后门走出,墙上还有卢纶《题兴善寺后池》诗:“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灵澈与大历十才子卢纶、李端、司空曙等过往甚密,从这些诗中可见,唐代大历年间越州兴善寺之大名应该已为诗坛所熟知了。
人文源于历史积淀。澄潭街道依托兴善寺,将晋唐佛教文化与当代诗路文化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能倾听绕梁千年的梵音,还能体会浙东文化中诗与禅的完美融合,希望这种融合在诗路文化带建设中绵延传承。
指导:高利华
作者:丁嘉妮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