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说的是绍兴黄酒发祥地之一的越城区东浦街道。11月底,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首播《酒香深处的家》,内容聚焦绍兴酿酒世家的危房改造,播放量破千万,在B站等平台收获了广大网友好评。
建筑师顾忆对这处具有家庭作坊特色的房屋,进行了“微创手术”,解决了房屋结构隐患,为吴惠良、吴兴刚父子二人打造更专业的手工酿酒场所及贮藏空间。这对江浙传统匠人居家用房,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改造前的酒坊)
(改造后的酒坊)
A
酿酒世家的旧景
晾饭、落缸、开耙、煎酒……80后吴兴刚熟练进行着黄酒酿制的步骤。他来自绍兴酿酒世家,1912年,他的曾外祖父、云集酒坊酿酒师吴阿惠首创“香雪”,1987年该酒获中国首届黄酒节金质奖。
吴兴刚的父亲吴惠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酒头脑”,嗜酒成瘾。吴惠良20多岁跟着舅舅学习酿酒技术,自耕自酿自饮,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随着吴惠良年龄逐渐增长,因交通事故身体大不如前,他居住的那座带有酒坊的百年老宅也日渐破败。
改造前,记者曾到访这处夹杂在一片老房子中的老宅,楼上楼下各40平方米,空间逼仄、装修陈旧,酿酒室也是一如20年前的模样,这里仅容得下吴兴刚的父母居住。
房屋破败的环境严重阻碍了这一家人的团聚和交流,不善言辞的父亲将感情倾注在一缸缸黄酒中。吴兴刚逐步传承了父亲的酿酒手艺,而父子间的交流,湮没在了无声的酿酒工艺中。
吴兴刚去年联系了《梦想改造家》栏目,节目组导演和建筑师顾忆等实地进行探访。吴兴刚说:“一来想改善父母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安心养老;二来也为家中酿酒工艺的传承打造更专业和充足的空间。”
顾忆初步考察房子后,不禁皱起眉头。这里曾经遭遇火灾,墙体破败不堪,随处可见快要脱落的墙皮。狭长结构减弱了采光,导致屋内阴暗。加上秋冬多雨气候导致的漏雨和潮湿,房子还有多面墙体倾斜扭曲,最严重的一面墙倾斜程度达到了10度。
B
百年老宅的焕新
“这座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吴兴刚告诉记者,中间经历过几次翻修但依旧抵挡不住岁月摧残。老年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品质无从谈起,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吴惠良酿了一辈子酒,却无法尝到居家生活的甘甜。
除此之外,老房还和隔壁邻居共用墙体,吴家是中间的“夹心饼干”。危房、结构老化、墙体倾斜……经验丰富的拆旧工人都有点无从下手。
顾忆反复查看思考过后,决定在确保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给业主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拆,是不可能的。这样极有可能会波及整片住宅,他选择在原有的木梁结构中加入钢梁结构,共同担负整个建筑的承重,再通过诸多细节设置来提升安全性。
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接下来的设计顺畅了许多。敞亮、温馨是吴兴刚家人看到成果后的第一感觉。考虑到吴惠良腿脚不便,在一楼设置了卧室外加洗手间,套房级享受符合吴惠良实际需求,此外一楼还有餐厨一体的开放式空间。
然后,顾忆把另一个卧室和客厅安在二楼;朝南的客厅延伸出部分阳台,阳光直入,明亮温馨;朝北卧室也由临近的天窗来传递光亮。甚至,顾忆考虑到吴惠良妻子喜欢睡帐子床、做针线活,特别配置好了相关设施。顾忆还用“酒坛变花瓶,酒瓶变灯具”,来增添趣味和文化气息。
C
传统酒坊的重生
酒坊的改造无疑是重头戏。考虑到吴惠良、吴兴刚父子多年酿酒已成习惯,顾忆保留了酒坊的大体格局,在细节处理上增设了很多亮点。
酒坊原有的排水系统混乱,容易倒灌、淤积。顾忆利用海绵排水原理,重新调整了酒坊的排水系统。同时,酒坊较低的地面和墙面都采用聚氨酯材料,自带一定抗压能力,方便吴家父子使用一些大型的器械或器皿。
吴家留存着传统的整套制酒工具。临近的墙面,依次放置着酿酒湿度计、温度计和时钟,还有用来记录数据的黑板。“我注意到吴惠良有边制酒边记录的习惯。”事后顾忆说。这样的设计,制酒时不需要再从别处找来各种工具。顾忆还请插画师在附近墙壁上画出黄酒酿制的步骤,这里不仅是制作黄酒的地方,同时也具有展示、娱乐与教育的功能。
庭院是存放黄酒的空间,也是迎客饮酒的地方。这里面积较小又不想遮蔽阳光,采用可以遮雨又透光良好的玻璃顶棚,融入绍兴常见的藤编元素。庭院外露地面用老房淘汰下来的瓦做了填充,美观又吸水。顾忆还增设了一排条凳,供喝酒小憩。
改造后的酒坊墙壁上,记者看到有一个特别的“条形码”,扫一扫,出现一串数字。1912、1915、1930等,这些年份后面,凝结了吴家酿酒历史,让人印象深刻。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