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山,位于嵊州市区西北处,剡山之南长乐江、澄潭江和剡溪在此交汇。
剡山何以得名?秦置剡县,故山称剡山,水名剡溪。剡山的地势起伏如苍龙,最高峰名星子峰,海拔146米,如龙头般高高昂起。南宋《剡录·山水志》说“剡山为越面”,剡山地处剡中盆地的蒂口,四山之水在此汇集,流入嶀嵊峡谷,剡山就像是守护在蒂口的一条长龙,气势非凡。秦始皇听术士说“东南有天子气”,后东巡会稽郡。相传他在途中命人在星子峰南挖坑千丈,以泄王气、断其龙脉。剡坑正处在龙颈处,至今遗址犹存。
剡山 高利华 摄
登临剡山星子峰,可以俯瞰剡中风光,天地山水相互应和,方圆几十里风光悉收眼底。相传,“雕圣”戴逵慕剡地山水之胜,为逃避东晋孝武帝招聘而躲到好友王询家中。两人同返剡地后,戴逵登峰目送好友离去时,连呼“询子,询子!”剡地“询”与“星”同音,星子峰因此得名。星子峰上原有一亭,亭有四角、四石柱,相传为戴逵登高远望之地,故名戴望村。
剡坑位于星子峰南400米处,深四五米,呈马蹄形。秦始皇不远千里东巡,来此凿坑便是为了泄王气。沿坑至岭顶,桃梅丛生,竹木掩映,剡坑梅花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南宋王铚写《剡坑探梅》诗:“岭上寒梅自看栽,山斜一半似屏开。春寒点点枝头雨,上有东流水过来。”南宋陈起在《雪中简赵德行》诗中亦描写了这里的雪中梅景:“剡梅莫讶山阴棹,寒色欺人是灞桥。”剡坑旁花果繁茂,一派生机盎然。旧时剡坑多枇杷。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在《七济》中云:“朝食既毕,摘果堂阴。春惟枇杷,夏则林禽。”道明剡山物产之丰饶。
剡坑 童剑超 摄
历史上戴逵携子隐于剡山,以琴书自娱。其隐居的旧址上后建招隐寺。中唐张祜有《题招隐寺》诗:“千年戴颙宅,佛庙此崇修。古井人名在,清泉鹿迹幽。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未得高僧旨,烟霞空暂游。”明嵊人周汝登《戴安道宅》诗写道:“星子峰前草满坡,醉余乘兴复经过。山通曲径邨烟古,水落寒潭树影多。”戴逵旧居位于今嵊州市区剡湖街道戴望村,即今天村委会的所在地。
剡山乃钟灵毓秀之地。早前发现的《晋戴逵剡山图》,历1600多年传承至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戴逵用工笔写意技法勾勒出东晋时期的剡地山水,剡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溪面广阔,山水相映成趣,鲜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无怪乎清乾隆皇帝为此画题诗云:“山川灵秀称江南,伊人小隐为结庵。竹篱茅舍颇自适,云容水态曾相谙。老松落落蟠翠色,高峰矗矗烘朝岚。兴来扫笔作长幅,故知邱壑性所耽。”
剡山灵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诗人画家的目光并留下了许多秀丽篇章。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唐人对其美景毫不吝啬笔墨。“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盛唐诗人朱放一首《剡山夜月》诗描绘出一幅和谐有趣的溪畔风光图。“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中唐诗人刘长卿在此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在重走“浙东唐诗之路”的当下,剡山也因景美诗多古迹多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它呼唤着人们去解读它身上的历史奥秘、拾取诗路遗珠,探寻嵊州诗路文化的精神底蕴。
指导:高利华
作者:孔许婷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