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县,汉唐古县名,与嵊州、新昌渊源久远。据宋代《剡录》载,“剡在汉为县,在唐为嵊州,未几复为县。本朝宣和间,以剡为两火一刀不利于邑,故更今名。邑旧有乡,乡四十。后分十有三别为新昌县。”可知,旧时的剡县即是现在的嵊州和新昌。而旧时的剡县县治,据《元和郡县志》所载,“故城在今县城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三国时吴国的贺齐任剡县县令时,其将剡县县衙往北迁移。从此之后,剡县县衙,就一直在县城的北部,也就是现在嵊州市区的北部,其西侧有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惠安寺。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以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为标志,无数文人墨客,沿着剡溪,从中原来到剡县,欣赏剡县的绝美风光。而在绝美风光之中的剡县县治,成为了文人欣赏剡县风光的必经之地。
嵊州城隍庙。 高利华 摄
剡县的无限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唐宋时期在剡县任职的官员们亦是风雅绝代,与文人墨客相交,留下一段段佳话。唐代大诗人方干隐居浙东期间,往来剡县,与时任剡县令(别称“明府”)的陈永相交,留有《和剡县陈明府登县楼》《送剡县陈永秩满归越》等诗,留下“驿站古今通北阙,仙溪日夜入东溟”等诗句。但令人最为称颂的,当属宋代为民除弊兴利的丁宝臣(字元珍)与王安石在浙东一带的交往。北宋景祐年间,丁宝臣以太子中允知剡县,“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与丁宝臣交谊甚深。在《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诗中,王安石写道:“论新讲旧惜未足,落日低徊已催客。”这首诗,见证了当时同在浙东的二人,书信往来、志趣相投的深厚友谊。
古往今来,剡县县治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交通枢纽和地理中心,不仅可观温婉细腻的浙东山水与柔和曼妙的江南风光,其自身之美景,亦足以称道。而这又与一代大儒朱熹有关。南宋淳熙六年,浙东大饥,时任“提举两浙东路平盐公事”朱熹来嵊赈灾,闲暇之余,他曾登上鹿胎山,盛赞“溪山第一”。到了清代,当地百姓在县衙西侧的惠安寺旁,修建起一座精巧大气的歇山式重楼建筑。因登楼可以“全揽剡中之胜”,楼成后,人们以朱熹所赞“溪山第一”作为楼名。建成“溪山第一楼”之后,当地人们还将城隍庙与惠安寺并立而建,合而为一。后人作诗《溪山第一楼》留赞:“朱熹曾作剡中游,旖旎风光眼底收。博古图文堪媲美,溪山胜景属名楼。”
溪山第一楼。 高利华 摄
跟着“溪山第一楼”管理员,我们登上绿荫如盖、鸟语花香的亭阁,细细咀嚼先人留下的艺术之珍。那些或华丽或唏嘘或浓郁或恬淡的文字,真真切切原原本本记述了古人纵览山水游历风光时的心情故事,填充了画面,远离了无尽喧嚣。不同的时代,对山水的流连让当代人和前代的诗人有了共同的言语和默契。
现如今,当地政府以“溪山第一楼”为基础,挖掘旧时剡县的历史。为此,在剡县县治旧址东侧建起了越剧博物馆;在“溪山第一楼”西侧,修建起鹿山公园,通过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讲好剡县的古往今来。
指导:刘亮
作者:王旭泷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