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南宋墓葬中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墓园
2017年在浙江绍兴,它重见天日
并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兰若寺墓地
今天,这座神秘大墓的出土文物集中亮相,
其背后的墓主人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0月23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名窑传承馆,一场《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亮相。
展出文物218件(套),以兰若寺大墓考古发现为主,同时展出宋六陵、风车口南宋墓地、南宋郑刚中墓等墓葬的考古发现作为对比。
兰若寺大墓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东部,青龙山与日铸岭之间的峡谷地区,也称皇坟山。而在兰若寺东北方向约六公里处正是著名的宋六陵。1956年,峡谷间建起兰若寺水库,与如今发现的墓地间隔不过百余米。
兰若寺大墓如何发现?
2016年11月,为配合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兰若寺水库裸心湖建设项目开展,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联合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考古处,对建设规划范围进行考古探勘。在考古调查中,考古队发现了一个盗洞,随即清理出石质须弥座一条。
一个月后,考古队确认兰若寺水库北岸、皇坟山南麓存在一处大规模、高等级的南宋时期墓地。
2017年,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之后,考古队对兰若寺这座南宋大墓正式展开保护性发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研究员说,浙江地区的南宋墓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原来重视对地下墓穴的布置,转为重视对地上建筑的营建,即墓穴比较小,大部分都仅能放下棺木,为显示墓主人身份,转而在墓园地表修造建筑,如神道、墓祠、须弥座、阙楼等,视墓主人官品、财力而各有隆简。
自郑嘉励《浙江宋墓》
所以,在这次展览中,展的都是瓦当、砖饰、格子门等建筑构件,并不是想象中,墓葬中会出现的金银珠宝等随葬品。地上的墓园部分,对于南宋墓葬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兰若寺”大墓考古发掘领队罗汝鹏副研究员及许多专家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目前所见南宋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墓园。
兰若寺大墓的选址也是占尽地理优势。属于典型的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观。墓园背后为青龙山,形成墓园的“靠山”;两侧的山脊稍微隆起,整个地形看起来正好是一个靠背椅的状态。前面一条小溪流经,又正好面对两座山,即分别是所谓的“案山”和“朝山”。
墓园遗迹附近,还发现了兰若寺遗址,墓园和寺庙是什么关系?依宋制,功德坟寺一般先于墓地存在,经由朝廷赐匾,一方面守护坟墓,一方面帮墓主人做功德。它既是级别的体现,也是完整南宋墓园的组成部分。
能够拥有这样庞大霸气好风水,还有一座专门的功德坟寺来守护的墓园,墓主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
因为曾经历过多次盗挖与损毁;所以陪葬品这块约等于没有。考据墓主人的身份,只能从这些地上建筑中寻找线索。
兰若寺大墓的惊人之处在于,在墓室周围出土了数量巨大的陶制建筑构件,出土时破碎严重,但分布较为集中、年代单纯、扰动较少。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对建筑构件、予以全部提取,按实际所在探方进行编号、装箱,存入库房后予以清洗、登记,部分散件和仍咬合在一起的构件不予清洗,留作标本。最终共计 236 箱,20000余残块。
经过整理,此批建筑构件包括仿木构的斗栱、柱、格子门,以及大量屋顶瓦件,可以想象原貌应为一完整的建筑形象。
墓园东侧垫土中,还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陶范,陶范是什么?类似模具。还出土有一些带有商标类戳印文字的贴塑条砖,结合墓园西侧发现的陶窑遗迹,可知此批构件均为现场加工、烧制,为复原研究南宋时期高等级墓园,乃至皇家墓园营建模式与制度也提供了重要的事物线索。
确定了墓主人保底是地方顶级土豪,甚至是皇室成员之后,就来看年代了。在墓园里发现了大量瓷器,目前情况来看没有早于南宋晚期的,也只有一两片元代的遗物。因此推测墓葬时代为南宋晚期。
墓园的建筑中,出现阙楼。这是一个判定墓园级别的关键信号。阙楼,是成对、实心、体量较小的仿木结构模型建筑物,对称置放于方形围墙的四角。
据北宋《天圣令》中记载:“诸墓域门及四隅,三品以上筑阙,五品以上立土堠,余皆封茔而已。”所以,封土上的四个阙角是可以明确代表墓主人身份的。
兰若寺大墓四角筑阙,墓主人的身份起码在三品官员以上。再综合墓室墓园的规格及出土建筑构件,远远超过宁波东钱湖史氏家族墓,金华郑刚中墓,以及绍兴宋六陵等南宋时期权倾一时的重臣及皇家墓园,因而基本可以肯定,兰若寺大墓可视作目前已知南宋时期的最高规格墓葬的一种——比肩皇室。
南宋晚期、生活在绍兴、身份又比肩皇室,能够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历史人物本就不算多。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等专家学者研究推测,认为兰若寺大墓墓主人极有可能是宋理宗生父赵希瓐[lú]。
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原名赵与莒,曾用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
事实上,宋理宗父亲赵希瓐这一支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在世时也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小官。嘉定十四年(1221年),经史弥远推荐,赵与莒被选入宫内,改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但此时的赵希瓐已经辞世。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驾崩,史弥远又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后追封生父为荣王。
郑嘉励同时也分析,据《宋史》本纪第四十一记载,“端平元年……春正月丙寅,诏:太师中书令荣王已进王爵,宜封三代,曾祖子奭赠太师、吴国公;祖伯旿赠太师、益国公;父师意赠太师、越国公。”也就是说,赵希瓐的父辈及祖辈,在赵希瓐被封为荣王后,都是被加封进爵了的。以兰若寺大墓这样的庞大规格,还很有可能是赵希瓐上三代祖先改迁的墓。
对展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展厅里去看看。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31日。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厉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