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菱角香。每年中秋节前后,遍布于绍兴鉴湖水域的菱角便进入了收获季节。菱角,在越地俗称作“大菱”,与莲藕、芡实、荸荠并称为“水下四宝”。菱肉生吃可当水果,熟食可充菜肴,是绍兴入秋后的时新佳肴,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绍兴栽菱历史悠久
绍兴江河纵横,湖泊广布,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菱角生长。早在唐代,越州栽菱就已经非常普遍,诗人朱庆馀有诗云:“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清《嘉庆山阴县志》又载:“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描绘的是一幅采菱盛况。
据记载,绍兴菱角中的名品,越城区以“罗纹菱”为佳,产于城东南罗门畈一带河塘,菱皆四角,皮呈绿色,极为鲜嫩。柯岩余渚出产一种小白菱,又称“馄饨菱”,果皮绿白,肩角上翘,腰角下弯,壳薄肉厚,属晚熟品种。袍江洋江一带则盛产四角菱,俗称“驼背白”,果皮绿白夹红,肩部高隆,果型较大,以肉厚、鲜嫩、汁多、甜脆而闻名,是绍兴菱角中的代表,与嘉兴南湖无角元宝菱、湖州织里两角菱、杭州水红菱、余杭塘栖青菱及古荡钝角菱,并称为“浙江六大菱种”。
菱角好吃,但很多人未必看到过它的种植。鉴湖水系,河面宽阔,底泥最适宜种植菱角。每年清明前后,人们先把发了芽的菱种放在大田里培育,待菱苗长到一定程度,便移植到大河大江。幼小的菱苗在深不可测的河底很难“着床”,这时聪明的水乡人就会借助一种专用的菱叉或者竹竿,把十株菱苗用稻草绳扎成一束,然后逐步轻柔地插入河底淤泥之中,待其伸茎长叶、分蘖拔节,这就完成了种菱。
美味菱肉“蛊惑人心”
菱角系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分枝茂盛,繁衍水下,因长有尖角,免遭鱼类吞食,一般到农历八月底便可采摘,晚熟的则可延至霜降节气。嫩菱果肉莹白如凝脂,壳薄肉鲜,生吃水分足,甜味不太浓,可归于果品一类。老菱甘甜如板栗,颜色会变成红黑色,配入荤素菜炒食,有“水中板栗”之称。菱肉炖豆腐、菱肉炒毛豆,粉香可口,风味独特,是绍兴秋季餐桌上少不了的两道流行菜。还有一种“酱大菱”,是将成熟的老菱放入坛内密封贮存,待其壳上所附之皮逐渐腐烂脱落,以发酵菱肉。“酱大菱”外表黄亮,口感香甜,适宜清水煮食,耐藏到春节前后。
鲁迅曾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菱角排在先生的味蕾首位,可见他对于这一乡味的念念不忘。
采菱是一处独特风景
“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南北朝时期,江洪的采菱诗描绘的就是一幅水乡采菱的场景图。在绍兴,采菱和采桑、采茶一样,不仅具有浓郁的乡风民情,更弥漫着江南意蕴和浪漫风情。
每逢农历八月初三,绍兴菱农便会坐进一种专门用来采菱的大菱桶内,在菱叶间滑行。人躬身坐在里面,桶沿倾斜着水面,由于菱叶茂密,挨挨挤挤,河面被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菱角的芒刺很容易扎到手。有经验的采菱女就会从水底托起菱蓬,菱角自然从菱叶底下暴露无遗,这时纤纤素手上下翻飞,菱桶内很快就堆积起刚出水的新鲜菱角,兴之所至再轻声哼唱《采菱曲》,自成一处独特风景。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