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隆祐太后孟氏驾崩,葬于攒宫山(又称皇山、宝山、莲雾山)。后来,赵构、赵昚(shèn)、赵惇(dūn)、赵扩、赵昀、赵禥(qí)六个皇帝又先后埋于攒宫山,此山陵因而被世称为“宋六陵”。
在宋六陵的北面,有一名为攒宫村的村庄,与这座南宋皇陵有深厚的渊源。
攒宫村位于越城区皋埠街道,毗邻牌口村与绍诸高速公路。攒宫村下辖攒宫和下新埠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呈狭长状分布,属半山地带。村内有420户人家,共1280人。
帝后灵柩暂厝地
1131年4月,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哲宗昭慈皇后孟氏驾崩,高宗以太后遗诰暂厝于会稽上亭乡,待收复中原后归葬巩洛。孟太后临时安厝处名“攒宫”,葬地在攒宫山,这是南宋皇陵兆域建造之始。
“攒宫”一词,指的便是古代皇帝皇后暂时存放灵柩之所。宝庆《会稽续志》引王明清《挥尘录》介绍了这个词:“绍兴初,昭慈圣献皇后升遐,曾纡以江东漕兼摄二浙厅辩用元符末京西漕向故事也。朝论欲建山陵,纡议以谓:‘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附矣,亦以攒宫为名,佥以为当。’”
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但南宋皇陵设在绍兴,帝后梓宫迁运,全靠浙东运河以及南宋朝廷为构筑南宋皇陵而专门辟建的一条绍兴城与陵园间的水上通道,以使大型官船可以直达皇陵近埠。
这条水上通道自绍兴城至东湖一段借助原浙东运河航道,而自东湖董家堰段起南折至陵园攒宫山段,是专门为了陵园而扩建的。这条水路被称为“御河”,明徐渭《水利考》就提到了这条御河:“又源出宝山者曰御河,北流会鳗池,西折通洞浦,入官河而为独树洋,遂由董家、皋埠二堰而下。”
从绍兴府经御河到宋六陵攒宫,有三十里水路。在这条水路上,有五座陵桥,桥名中皆有“陵”字,显然,是因南宋皇陵而得名,而御河终端所在村也因陵园建造攒宫而被叫作“攒宫村”。
攒宫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锦富告诉记者,当年灵柩迁运,就是在攒宫村的河埠头下船,经牌口村进入皇陵。1964年出生的王锦富记得,长辈曾跟他讲,村中原有一处赵家台门,有人专门在这里为出殡队伍做饭,许多祭祀用的食物也是在此处准备的。如今,赵家台门换了一拨又一拨的主人,一次次翻新修葺,已不见当年模样。
张家台门
水路称为“御河”,上岸后的陆路则称为“龙路”。这条“龙路”的主道自攒宫村起,横穿牌口村,“龙路”两侧有六口古井。牌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陆文岗告诉记者:“路是龙身,几口古井就是龙爪,这些井至今还有水,路边也还留存着当年送葬队伍喂马用的马槽。”陆文岗还介绍,从前牌口村北面是止轿岙、下马弄,官员去皇陵经过这边时,所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改为步行。村庄南面曾有一亭名曰“着衣亭”,所有官员走到这里需要更换朝服,这增加了去皇陵时的仪式感和庄重感。
“暂时”奈何成“永驻”
宋六陵北依攒宫山,东邻青龙山,西傍五虎岭,南有紫云山。紫云山低矮,攒宫山相对高大,青龙山蜿蜒,五虎岭呈匍匐状,恰好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但事实上,南宋的帝后本不打算长眠于这一块宝地。
知晓宋朝历史的人都对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乱”比较熟悉。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赵构则在“靖康之乱”中侥幸逃过一劫,他率领群臣南渡,后定都临安,成为了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
“靖康之乱”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心。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赵构亦是如此,所以他后来把凤凰山上的大内皇宫称为“行在”,就是为了告诉臣民们,他还没有忘记沦陷的中原故土。宋六陵也只是攒宫,是暂时的陵园。
然而,暂时成了永驻,六位南宋皇帝在古越大地长眠数百年。不过,事实上,考古研究发现,宋六陵不仅仅是六位南宋皇帝的陵园,目前已知的是,陵区内包含了宋徽宗及南宋高、孝、光、宁、理、度共七帝陵,以及宋哲宗的孟后等七位皇后陵。
可以想见,南宋时期,迁运帝后灵柩的出殡队伍浩浩荡荡,一次又一次地经“御河”至攒宫村埠头,从攒宫村、牌口村的“龙路”,送至陵园。
宋六陵的所在地越城区富盛镇攒宫村,村里的埠头、那条被称作“龙路”的村中小道、路边的古井,都曾见证了历史。
一草一木皆历史
走在攒宫村通往宋六陵方向的古道,王锦富回忆起他幼年时沿着“龙路”去宋六陵所在处的茶场采茶叶的场景,那时,1斤茶叶只能卖5分钱。他们还去茶场看露天电影,他也记得茶场周围植有松树。“松树数量蛮多的,树很大,应该是很老的古树,我们还会挖树根当灯点。”王锦富说道。
王锦富记忆里的松树,大抵是与宋六陵联系十分紧密,甚至可以说是宋六陵象征的古松树。数百年来,宋六陵几经盗掘,到清代时,地面上还留有些废墟,人们知道有皇帝埋在这里,但不知道具体埋的是谁,究竟埋在什么位置。但他们根据地形以及方志图示记载,在高起的台地种上了松树,以示意陵位所在。
到如今,许多寻访宋六陵的人都发现,一眼望去,尽是郁郁葱葱的茶园、寥寥几棵细长高耸的马尾松。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很显眼,而那座南方罕有的皇家陵园地面建筑已难觅踪迹。
攒宫、牌口、宋六陵一带,有许多古物,和宋六陵一样,充满了未知与神秘。
在攒宫山西麓的岩壁上,记者看到了用隶书阴刻的“松壑”二字,由于字口较深,字形较易辨认,只是岩壁常年渗水,水沿着刻字流下,已经留下了一些小沟壑,破坏了字的形态。在攒宫山的西坡岩壁上,同样有一处石刻,为“芗岩”二字,只是不如“松壑”容易寻见。
攒宫村还有一处遮头山窑址,该区域是绍兴市地下文物埋藏区。据村里人讲,这处窑址还未被发掘,无人知晓有何内容。
另外,攒宫村除了曾有赵家台门,如今还存有几处古朴精致的老台门,如张家台门和何家台门。村中一处雕有精美纹饰、刻有“安之居”三字的灰色建筑便是张家台门,一看就很有历史感。王锦富告诉记者,张家台门里,至今还住着一位老人。不过,和来此寻古的人不一样,住在这里的人们并不觉得自己身处什么古迹,在他们心中,这里只是他们世代安居乐业的家园。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张梦洁 文 骆烨 摄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