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尽在这些山区老桥

2021-09-28 09:02

来源:越牛新闻

绍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各种桥梁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除了平原一带司空见惯的石梁拱桥,在绍兴山区还点缀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有原始古朴的堤梁桥,有单孔、双孔或多孔的石拱桥,呈现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景观画面。

平水镇横溪村黄芋桥


桥梁专家关注的

寨口桥

夏履镇莲增村寨口桥

中国桥梁专家陈从周曾在《绍兴石桥》一书中写道:“绍兴不仅是水乡泽国,还具有山岭村镇,从会稽山禹陵南行,山径幽邃,青峰迎道,一座座奇丽多姿的桥梁点缀其间,诗人陆游脍炙人口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正是这一带的景色。”而被他最为推崇且亲临考察的,是一座名叫“寨口桥”的古桥。陈从周称赞此桥是“桥梁研究的活化石,在中国石拱桥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地处柯桥区夏履镇莲增村的寨口桥,系一座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此桥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山阴县志》中已有记载,后重修于清光绪十二年八月。据《绍兴村落文化全书·夏履卷》记载,寨口桥全长30.8米,宽2.8米,高8米,石拱直径15.4米,左右两旁设石栏板,间嵌16根望柱,柱头上分别雕刻有16只神态各异的狮子。寨口桥是夏履镇境内较为壮观的石拱桥,其最大看点在于桥梁的拱券采用整根长条石纵联砌筑而成,而此桥梁营造技法在目前已知的绍兴古桥中仅此一例。

诗情画意的堤梁桥

堤梁桥是指人们用大小砾石或者较为整齐的条石固定铺放在河中浅滩上的桥,条石排列成行,每块之间留有均等空隙,河水从中间川流而过,行人从石上拾步而行,如同涉在河水里一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陈从周称堤梁桥是“中国梁桥的雏形”,其实它另有一个大众化的名字,叫做“碇步桥”。

平水镇樵坞村碇步桥

目前,在绍兴南部山区一些洪水期很短的溪沟上,人们还是能够经常看到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碇步桥。有些还因地制宜,并排铺设成两排碇步,一高一低,紧紧相依,溪石交错,密密卧伏,犹如一排横放在水上的钢琴琴键。据说,当年谢晋导演在考察山民过河方式时,还特意给它取了一个极其浪漫的名字——琴桥。

至于碇步桥为何要设计成这般模样,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有实用功能。譬如,在两人相向行走时,为方便错开,高碇步可供肩上挑担的人通过,而空手的人则可以选择走低碇步过溪。有些碇步石还特意会选用易于辨认的黑白两色,这是为了便于夜行的人借助月光安全通过,甚至在涨水时期还可以依据水漫碇步石的程度凌波而行。

“鸡骨头糕干”仁寿桥

“鸡骨头糕干”是绍兴香糕的俗称。而位于越城区富盛镇董溪村的仁寿桥,其桥墩设计便是受到了这一糕点的启发。

平水镇樵坞村碇步桥

仁寿桥,系三孔石梁桥。桥全长16米余,宽约2米,与别处圆形拱桥不同,仁寿桥的桥墩采用3块竖立条石并排叠砌而成,深插入溪底的岩石凹槽中,并与上端的台帽石搁梁榫卯结合。据说,这种削瘦骨感、简约直立的桥墩做法,不仅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而且可以减少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体保持牢固,不易走样。

据《仁寿桥碑记》记载,仁寿桥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当时溪上曾有座竹桥连接两岸,常有损坏,尤其在发洪水时很容易被冲垮,民众通行不畅。附近村民董克谐,召集众人商议,希望将原竹桥改建成石桥,并自愿首捐儿孙为其筹办八十寿诞的银两,不够之款再由众乡人募捐。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乡人的赞同,众人于是从数十里外的东湖绕门山运来石条117块,鸠工庀材,助工助力,不久建成此桥。仁寿桥两边原先不设桥栏,是为了方便山上竹木外运,在民国四年曾修缮一次,1962年又遭洪水冲垮再作修补,后来为安全起见才加装了桥栏。

夏履镇夏泽村的三边形石桥

此外,1986年版的《绍兴石桥》还忠实记录了当年夏履镇夏泽村的三边形石桥、平水镇横溪村溪桥、王坛镇青坛村绿翰桥等山区桥梁……这些当年拍摄保留下来的历史老照片,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反映了一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山区桥梁别样风貌,对丰富绍兴古桥群资源内涵无疑具有有益的增补作用,它们是老绍兴历史的印记、慈善和美的化身。

通讯员 顾鹏程

照片采撷自《绍兴石桥》一书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