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作愤青痛怼人
黄锡云
我读小学时,正是无书可读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事情已经茫然无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贴的那些古人画像。其中有一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画像。这三大思想家虽然个个都是大儒,但在当时却把他们归入了“法家”,现在想起来有点好笑。当然,对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是不太搞得清儒家、法家的。当时,我只觉得他们一个比一个丑,最丑的是王夫之,他颧骨突出、眼窝深陷,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很像印度那个闹绝食的甘地。后来才知道,这总被相提并论的三人若有“段位”,那王夫之妥妥是那个“荣耀王者”。
王夫之一生辗转,活着的时候根本没啥“江湖地位”。直到晚清,他的“知音”才诞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和郭嵩焘。这两位湖南士绅对王夫之顶礼膜拜,才让他的价值被世人所发觉。再后来,王夫之的另一个超级粉丝谭嗣同,将其抬到了“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的新高度。再往后,章太炎极推崇王夫之,将其列为宋明诸儒之首。毛泽东也曾反复阅读王夫之著作,称“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
那么王夫之到底牛在何处?一部《船山遗书》让人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不妨先看他知名度比较高的著作《读通鉴论》好了。这是王夫之读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笔记,每一则篇幅都不长,碎片化的时间都是可以阅读的。
《读通鉴论》有啥好看之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看到一个三四百年前的愤青如何骂人。王夫之是个真正的思想家,所以他看人看事总比一般人透彻。这也使得他眼里很少有“好人”。尤其是大家普遍公认正面的人,王夫之竟是一个都看不上。
酷吏、贪官,他要骂,清官他照样骂。硬脾气上来了,他仿佛故意要与世人唱反调。包拯、海瑞等等都挨了他的批,王安石、张居正等人更是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再说文人,凡是正史里入《文苑传》的,他都没什么好感,名气越大越挨骂。范仲淹、白居易若泉下有知,恨不得钻到地心里去才好。
王夫之对苏轼的评论,大约是这世上批判苏轼最凶的了。“坡仙”又有才华又有情趣,性格还好,可是无数人的偶像。而《读通鉴论》提到苏轼数十次,次次都是给差评。王夫之讨厌苏轼什么?全方位讨厌!
咱现在想“黑”一个大美女,肯定不会拿她相貌来开骂,想“黑”一个大学者,肯定不会拿他学问来开骂。可王夫之“黑”大文豪苏轼,竟从他的文才开骂,真是不按套路出牌。王夫之说苏轼的诗文,因胸怀局促而乱节狂兴,其作如枯花败叶,不足称道……瞧瞧,这让后人情何以堪,若连苏轼的诗作都被视为不入流的话,那现代文坛还能有人吗?
王夫之觉得苏轼诗文写得不行的原因,是因为其为人“乱节狂兴”。所以,说到底,王夫之是瞧不上苏轼的生活作风。现代人普遍喜欢苏轼的爱吃、爱玩、爱生活的劲儿,但在王夫之眼里,那是“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服饰玩好书画以丧其守”。可怜苏轼那个老实人弟弟苏辙也躺枪,被王夫之一并斥为浮薄谑浪之徒。再后来,王夫之把他们骂得花样百出,甚至骂他们是“把利益看得比命还重的人”。骂着骂着,上纲上线,都上升到国家存亡高度了,说苏轼“擅权纷乱”!
苏轼的政治才能确实也一般,但说他“独揽大权造成混乱”,这锅背得真是大,王夫之可能讨厌一切宋朝的言官。苏轼兄弟文采过人,特别擅长发表议论,自然成为言官中的领袖,这是王夫之最为厌恶的。他认为文人的格局有限,爱以偏概全,凭着一己想象,指天画地,兜售奸谋邪说,他们的上书不仅无足听取,而且病国毒民。苏轼提携秦观,王夫之也很不满。他说,苏轼将秦观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其害更甚于王安石,因为秦观等人都是放纵不受约束的人。
至此,王夫之可谓把苏轼兄弟批得体无完肤,句句如飞戟直中要害,满满“看不惯老夫骂人的,站出来跟老夫比试比试”的嚣张,但又让人无力反驳。不得不承认,他老人家太有范儿了。
怼人是需要有两把刷子的,这就不得不说《读通鉴论》的三大厉害之处。首先是视野恢弘。王夫之从来不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很长,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引申到了很多别的问题上,完全停不下来,这就很可爱。其二是思想深刻。古人品历史,只会说“壮哉”“快哉”“痛哉”“哀哉”,而王夫之从不泛泛而发,他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问题,议论之处常常出人意料。其三是批判毒辣。王夫之不迷信史书,经常持怀疑态度看待历史记载。所以,真的是普遍公认的坏人,他反而不骂了,他骂的常是大家觉得还不错的人。
当然,《读通鉴论》里面也有赞扬人的。有趣的是,被王夫之赞扬的人,仔细一瞧,与他自己十分相似。比如三国时候的管宁,一辈子没做官,就是教教书什么的,王夫之反而很崇拜,认为他很有原则,是个高洁之人。也不知道这算是夸管宁,还是在夸他自己。
中国古代史论水平高的人不多,真正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来发出对历史评论的,恐怕只有王夫之。现在我们国家有“船山学会”出版《船山学刊》,足见王夫之在今日学界的地位。而我等非专业的读者,想要管窥这位大师的风采,不如读读《读通鉴论》吧。
作者系绍兴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
“静”给岁月以文明
少封
科幻,在国内文学类型中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尤其是涉及大量理论知识的硬科幻。因而,像《三体》这样能够成为亚洲首次荣获雨果奖的科幻巨作,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可以说,《三体》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科幻带到了世界级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一块基石。
《三体》展现出来的恢宏架构,甚至都超越了大部分凭空想象的玄幻小说。而最难得的是,《三体》的架构全是建立在目前已掌握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并非纯粹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除了令人震惊的世界观架构,《三体》的情节设定同样曲折迷人,人性的勾勒也极其复杂而真实,让生存两个字的含义,变得更加厚重。
当时,我看完《三体》的第一部,就被三体星人派智子锁住地球科技,以及古筝行动的创意而深深吸引,赞叹刘慈欣在构思上的巧妙和精细。然而,第二部的“黑暗森林法则”,仿佛一下子解开了如今宇宙的秩序和规则,眼前的世界,瞬间变得浩渺而宏伟,我才意识到第一步,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铺垫,真正的恢弘篇章,这才刚刚开始。到了第三部,看着圣母一步一步将人类带向灭亡,我终于明白,人类那些看似充满人性的光辉,在生死存亡面前,其实起不到任何作用。生存需要的是铁血和残酷,才真正明白了那句经典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也是我近几年来读过最为完整的一部小说。《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铺垫了智子。它将人类的科技在量子层面锁死,让人类在基础科学的发展上进入了死穴。而三体星人这么做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防人类的技术爆炸,提防那只曾经可以肆意蹂躏的虫子,在自己到来之前,变成了一只令自己闻风丧胆的猛兽。
弱肉强食,依旧是食物链的底层逻辑。而反观现实社会,如今理论物理的发展,不正是停留在一个仿佛被智子锁死的年代。因为人类科技的锁死,使得第二部《黑暗森林》有了一定的预测性。在读《黑暗森林》之前,我便大致预测了剧情的发展方向。然而,《黑暗森林》最终还是给了我巨大惊喜。
《黑暗森林》首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无缺、几乎完美的未来人类社会,仔细推敲,也能从中明白未来人类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大的一个诱因,便是人类对三体星人的恐惧。可是,恐惧归恐惧,自负却是人类的天性。虽然理论基础被智子锁死,但在科技上,人类的武装一直在变得强大,而这样的科技进步,在人类看来,或许已经形成了对抗三体星人的资本,从而开始轻视三体文明,开始轻视那一颗让人类所有的武器仿佛都变得形同虚设的“水滴”。
本以为,人类会灭亡,三体会攻占地球。可刘慈欣却再一次让剧情发生了反转,也让人突然想起,在宇宙当中存在的残酷秩序:黑暗森林法则。就在人类被三体星人打得支离破碎时,三体星人却被一颗简单的光粒直接炸毁,半数以上的三体星人灰飞烟灭,只有少部分的太空舰队得以存活。这让我们明白,任何文明其实都逃不出被毁灭的命运,永生的只有死神。这也是《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的核心,它指向的是宇宙的终点。《死神永生》也让两个文明的战争变成了多个文明的博弈,甚至还出现了宇宙秩序的维护者——歌者文明,它们的任务便是清除掉宇宙中暴露自己坐标的文明,使得这个宇宙重归于最后的寂静。
由此,整本小说的首尾得到了呼应。整个故事也用一场旷世恢弘、关系两个文明的悲剧,告诉了我们另一句经典的名言——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网络作家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