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宋韵④ | 思想文化之意韵

2021-09-28 08:45

来源:越牛新闻

宋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巅峰。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称宋代文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宋代思想文化“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称宋代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理学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儒学与时俱进,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儒释道同设并行,流派纷呈、各臻其妙,大师迭出、群星璀璨,思想文化呈现出了久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和活跃局面,堪称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

南宋时的绍兴,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繁荣的核心地区之一,其思想潮流、文学、艺术、史志、宗教等,引领全国,影响至今,呈现出了引人入胜的意蕴与韵味。

一,学术思想经世致用

南宋时,理学大盛,其前期与中期,主要有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吕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陆学”。

朱熹

绍兴的学术思想,深受朱、陆两家的影响,而尤以朱学影响为甚。朱熹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曾出任浙东提举,驻绍兴数年,学者云从;又应邀赴各县书院讲学、著述,宣传自己的思想;在绍兴多有惠政,深得百姓拥戴。这就使得朱熹的思想在绍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以杨简等“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陆学”流派四明心学,在绍兴也有很大影响。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绍兴学者,为新昌的石墩、石宗昭、俞浙等。石墩的学术倾向为“陆学”,但与朱熹交好,卒后,朱熹为其作墓志铭,表明了两位大学者兼士大夫的惺惺相惜、高风亮节。

这种理学思想,殊途同归,在绍兴的士大夫等名士身上,得到了经世致用的具体体现。这里不妨列举一些突出的方面。

华夏一家的一统思想。从黎民、士人,到官宦、将士,无不具有一统南北的强烈愿望,辛弃疾、李光、陆游、陆秀夫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精忠爱国的牺牲精神,华夏共同体、大家庭不可分裂的天理意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为政为民的民本思想。曾巩任越州通判时,体察民情,革除弊政,为民所拥戴。他论及经济的文章有120多篇,内容涉及重农富民、通商惠民、赈灾恤民、经世济民等诸多方面,《宋史》中称其为“儒者而有能吏之才”。

杜衍

忧国为民的勤政思想。杜衍位至宰相,品性忠直,忧国忧民。宋人叶梦得在其《石林诗话》称他“雍容持节……年已八十,然忧国之意尤慷慨不已。”《宋史》中记载,他在临终时,还向朝廷提出了“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的劝诫,其拳拳之心与政治智慧,令人感佩。

清白泉

清心洁行的廉政思想。范仲淹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还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代的王安石称他为“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毛主席称他是文武双全、下笔千言、知兵善战的典型。他不仅有“先忧后乐”的情怀,更有清心洁行的知行,他在短暂的越州任上,做了不少流芳至今的好事,他的《清白堂记》,表明的是人格的清白、为政的清白。

防灾救灾的荒政思想。赵抃知越州期间,未灾防灾,有灾救灾,设立专供灾民的粮食救济站、平抑粮价的粜所、救治灾民的“病坊”,成为中国荒政史上的一个典范,曾巩为此专门撰写了《越州赵公救灾记》,以为“其仁足以示天下”,“其法足以传后”。

清和太和的和谐思想。陆游一生钟情山水、执着生活,特别崇尚向往一个“和”字。他在诗中写道:“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莫笑蓬门雀可罗,老农正要养天和。”或许正是这个“和”字,使他经受住了科举落榜、怀才不遇、政敌打压、爱情失意、遭人非议的种种磨难,保持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可贵操守,保持了一颗为官为人、为臣为民的平常之心、平和之心,活到了86岁的高寿。

学术思想的经世致用、活学活用,既回应了社会关切,又助推了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对活跃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诗文大家接二连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学发展的高峰,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丰富多彩,亮点纷呈。南宋时的绍兴,更是以作家之多、作品之佳,而声闻当时,流芳后世。

宋代绍兴地区出现的诸多文学家中,成就最巨、影响最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最高的,当推陆游。陆游爱国、敬业、尚和,他的文学成就,在诗歌领域最为突出。他“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尚存9300多首,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存诗最多的诗人。他在词坛也颇有地位,存词130余首,与辛弃疾并称“辛陆”。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有“南宋宗匠”之誉。

除陆游外,南宋时绍兴本籍的著名诗人、词人,还有上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李光;家住会稽玉笥山、以咏物词见长的王沂孙等。

南宋时,客籍绍兴的著名诗人与词人有:徐俯,江西诗派大家黄庭坚外甥,以灵动自然的诗作见长,卜居会稽山之南,卒葬伏虎山。朱敦儒,曾在绍兴任浙东提点刑狱,其词作多在口语化、散文化中,展现出婉丽清畅的特征。曾几,以浙东提点刑狱卜居绍兴,其诗多在妥帖、平夷的语言风格中,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陆游等深受其影响。李清照,曾先后三次客居绍兴,才华俯视巾帼、直压须眉,是南宋词坛婉约派代表性人物,作品个性鲜明,风格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辛弃疾,力主抗金,曾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任绍兴知府,善诗文,尤以词名世,人称“稼轩词”,《全宋词》收其词625首,是宋代词作数量最多、词坛地位最高的一位,宋词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作品给人以豪情激扬、飞动跳荡、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之感。谢翱,宋末抗元失败后,曾留居会稽王英孙家,诗、词、文俱工,尤以诗见长,存诗200余首,作品桀骜,有奇气。林景熙,与山阴王孙英交谊密笃,应邀约来越,成为当时山阴吟社领袖。又与谢翱、唐钰等名士相交,参与收拾六陵遗骨葬于兰亭天章寺前,存诗300余首、文40篇,作品立意深婉豪健,文笔简古凝练,语言含蓄酣畅。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95年、2017年,分别出版有《林景熙集校注》、《林景熙集补注》。

这些诗文大家灿若星河,照亮了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天空。

三,艺术大家层出不穷

书法方面,绍兴本籍与客籍的代表性人物有:姚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由嵊县迁居诸暨,工篆、隶,曾考证《会稽刻石》的位置在平水鹅鼻山,所著《西溪丛话》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宋高宗赵构,在绍兴时正值青春时期,钟情黄庭坚,勤练《兰亭序》,于弘扬黄体与王书,发挥了上行下效的作用。陆游,楷、行、草皆善,尤精于草,自谓“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身江湖心,聊寄华砚中。”他的书法,与其人品、诗文等综合人文修养所赋予的书卷气交相辉映,显得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称得上南宋书法的代表者、中国书法史上多才多情的书法大家。朱熹,善行书,犹擅大字。在绍兴时,观王厚之所藏书画金石,多有题跋,如《题右军帖》《题曹操帖》等。其《上时宰札子卷》《赐书帖》,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相传为他所书的“白泉漱玉”“梅墅堆琼”“叠书岩”,至今完好保存在嵊州贵门白宅墅村的访友桥旁。辛弃疾,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墨迹《去国帖》。杨桂枝,会稽人,宋宁宗皇后,以书法名于时,曾为太清宫书《道德经》石幢。杨珪,杨桂枝妹,人称“杨妹子”,工书,所书有秀颖妍媚之态,亦善画。

绘画方面,本籍与客籍的代表性人物有:执焕,宋高宗时曾任殿前使臣,工人物,画迹有《尧民击壤图》《右军书扇图》等。徐本,工杂画。其侄徐世昌亦善画,尤工花鸟。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宋末官将作监主簿,世称王监薄。出生世宦望族,家富财资,雅节不凡,喜延致四方贤士,林景熙、谢翱、唐钰等节概之士皆相与游。善画墨竹兰蕙,雅洁潇洒,为时人所宗。

石刻方面,代表性的有:宛委山飞来石上,现存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吴梓才楷书题刻;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知府汪纲等楷书题刻。府山飞翼楼北下岩壁上,存有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知府汪纲等的楷书题刻。除摩崖外,南宋时的绍兴,存遗了大量的碑版、墓志,均有很高的书艺价值。除这些外,从宋六陵遗址出土的武士残像、瓦当残件及建筑装饰残物等来看,南宋时的雕刻艺术,也是颇为细腻生动的。

南宋时绍兴的书画艺术,既展示尚意新潮,又传承晋唐心印,为南宋书画艺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四,刻书藏书蔚然成风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此时形成的官刻、私刻、坊刻三大刻书体系,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机械印刷术传入之后。

绍兴是宋代图书刻印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南宋时的官刻,尤为发达。除绍兴府衙、府学外,连驻在绍兴府的诸多路级机构,都竞相刻印,呈现出了主体多、规模大、质量高的特点,绍兴由此而成为几乎与临安相埒的全国刻书重镇。绍兴府刻印的有《古越图经》《论衡》《元氏长庆集》《吴越春秋》《越绝书》《会稽三赋》《剡录》及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等近百种。浙东提举茶盐司刻印有《周易注疏》《资治通鉴》《稽古录》等数十种。浙东转运使司刻印的有《通鉴外记》等。浙东提点刑狱司刻印的有《苕溪渔隐丛话》等。浙东提举常平司刻印的有《兰亭考》等。

除大规模的官刻外,民间家庭的私刻书籍,经营书籍的坊肆的坊刻书籍,也大量出现,陆宰、陆游父子就先后刻有23种之多。

与发达的刻书业相辉映,绍兴的读书人如雨后春笋,藏书家大量涌现。陆宰藏书在万卷以上,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1143)下诏征求天下遗书,特设书局负责抄录和整理陆家藏书。陆游宦游各地,遍购书籍,将自己的藏书之室称为“书巢”,并作《书巢记》,称“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归隐山阴故里后,又将书斋改名为“老学庵”,并作《题老学庵壁》,称“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宋时新昌石氏,也是藏书世家。陆游在《朝奉大夫石公墓志铭》中写到,石邦圻建博古堂时,藏书多达2万卷。会稽县诸葛行仁,虽布衣出身,却颇多藏书。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他向朝廷捐书8546卷,可见所藏之巨。

上虞人李光、李孟传父子,无书不读,至老不厌,藏书万卷以上。王安石之孙王厚之,由临川迁居诸暨,据嘉泰《会稽志·藏书》载,也是位书籍、古玩、字画的收藏大家。

南宋时绍兴的刻书、藏书之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五,方志成例影响深远

绍兴是地方志的故乡,从《越绝书》算起,绍兴地方史志的编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修志成了绍兴人的优良传统。

有宋一代,是浙江方志的大繁荣时期。全浙修志197种,其中绍兴24种,占12%;其中府志71种,绍兴有10种,占14%。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全国现存宋代志书28部,其中属浙江的有15部,占全国的54%;浙江的15部中,绍兴有3部,占全省的20%、全国的11%。

南宋时的绍兴方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尤以幸存的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和《剡录》为典型代表。这三部名志,独步浙江乃至全国志林,是绍兴方志为中国方志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绍兴方志史上的极大荣耀。

嘉泰会稽志

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由当时的绍兴知府沈作宾等修,通判施宿纂,陆游为之作序。此志历来好评如潮。宋人陈振孙认为此志“气壮文雄,盖奇作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志“不漏不支,叙次有法”,“独能搜集辑比,使条理秩然。”

宝庆《会稽续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张淏撰。这部志书除了对嘉泰《会稽志》作补充外,主要记载嘉泰元年后25年中之事。撰者是一位饱学之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称“其学皆有根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志“所续亦简核不苟,皆地志中之有体要者。”另外,由于该志一人编撰,所以也就少受官方约束,少了一些刻板与俗套。

这两部志书,内容详备,体例严谨,风格独具,不同流俗,而且至今完好无损,堪称浙江省宋代方志中的“双绝”。

《剡录》成书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县令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它不仅是绍兴的第一部县志,而且是浙江现存唯一的宋代县志,更是编次有序、脉络井然、行文简约、征引赅博的方志佳作。

这三部方志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前的各种方志,具有集既往之大成、开未来之新例的意义,标志着府县志书体例的成熟定型,为后来方志的修撰起到了承古开新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南宋时的绍兴方志,成了中国方志史上的一大标杆。

六,佛教寺院遍布城乡

南宋时,绍兴佛教得益于隋唐繁荣的基础与经济兴旺等优势,保持了兴盛的局面,呈现出了赐额广泛、功用广众、寺产广大、诸宗广传的鲜明特征。

绍兴合府有寺院344所,其中府城27所、山阴45所、会稽44所、上虞34所、嵊县37所、新昌21所、诸暨66所、萧山35所、余姚35所。

天章寺遗址

宗南奔越州,以州府为行宫,守臣住该寺。长庆院,唐永徽二年(651)建。南宋时,祀抗金卫士唐琦于寺侧。泰宁寺,吴越时建。初名化城院。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陆佃拜尚书左丞,请以为功德院,赐名“证慈”,由书法家米芾题额。宋高宗绍兴(1131—1162)初,诏卜昭慈圣献太后攒宫,遂以该寺为陵寺;又因慈圣攒宫欲将归祔宋哲宗永泰陵,遂改寺名曰“泰宁”。建宋宁宗永茂陵时迁建。因南宋诸帝陵在其周围,崇葺隆盛,规模宏大。天章寺,宋太宗至道二年(996)赐名。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重建,内有宋仁宗赐额、宋高宗御书《兰亭序》石刻。天衣寺,原为东晋末年高僧昙翼结庵诵经处,会稽内史孟顗奏请为法华寺。南朝梁时,有天竺阿育王所铸金铜维卫佛像泛海至中国,梁武帝命置该寺,南宋时尚存。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皇子魏惠宪王赵恺卒,诏攒厝于寺旁,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被盗挖。灵秘院,建于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准尚书礼部符甲乙住持。

佛教文化的兴盛,是南宋时绍兴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标志。正是思想、文艺、史志、宗教等的活跃与繁荣,使得南宋时绍兴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了回味无穷、富有魅力的意韵,并最终开启了社会生活生动有趣、富有闲情的大门。

作者:冯建荣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