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回归,与鲁迅有着怎样的联系?在绍兴图书馆里,藏着多少与鲁迅相关的精品文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近日正在举行的“诗书继世,察古知今”《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暨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馆藏文献展中都可以找到。
《永乐大典》的回归,离不开鲁迅的努力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是明代永乐皇帝命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等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成书11095册,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盛世修书,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个时代‘文治’的象征。在《永乐大典》出现之前,有北宋太宗时期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四大类书。之后,则有清乾隆时期修的《四库全书》。”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唐微说,早在几年前,她就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个《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工程的展览。
“《永乐大典》诞生以来,几经战乱、天灾、人祸,其正本已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末年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存世至今的仅400余册。其中,国家图书馆现存224册,为该书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唐微说,如今正在绍兴图书馆4楼展出的《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讲述的就是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位绍兴乡贤。一位是时任教育总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蔡元培,另一位是时任教育部佥事兼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当年,正是在鲁迅等人的积极努力下,首批翰林院藏60册《永乐大典》入藏京师图书馆,从而奠定了《永乐大典》回归的基础。
早在1909年8月5日,清学部就奏请将翰林院遗存的64册《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但由于这批书被当时的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搬至其家秘藏,手续未能马上办理。中华民国成立后,主管图书馆事务的鲁迅先以教育部的名义带话给陆润庠,要求把《永乐大典》交给国家,后又多次亲自上门索要,几经交涉,陆润庠才松口同意。最终,这批书于1912年7月16日入藏京师图书馆。其中,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暂存教育部图书室展览。1929年,这4册也送归国立北平图书馆(原京师图书馆)。至此,从1909年就定下拨交给京师图书馆的原翰林院所藏64册《永乐大典》,终于在20年后全部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
《鲁迅日记》中提到图书馆多达90余次
除了《永乐大典》的回归,国家图书馆两大专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背后,也有着鲁迅的积极贡献。
京师图书馆成立之初,虽然清政府调拨了不少文献,但底子还是单薄。鲁迅在馆藏建设上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把清康熙时期内府编撰的大部头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划拨过来;二是在他的亲自过问下,把收藏在承德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调拨过来。当时,这部《四库全书》已经运到了北京,但是没有给京师图书馆,而是给了内务府。在鲁迅亲自协调下,文津阁《四库全书》在1915年11月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
与此同时,鲁迅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可谓是殚精竭虑。“《鲁迅日记》中,提到图书馆的记录多达90余次。”唐微说,当时京师图书馆位于广化寺,环境潮湿,空间也比较狭促,作为图书馆并不合适。为了选一个合适地址,鲁迅花了不少心思,先后找了青厂、石桥、国子监南学等很多地方,亲自去踩点、考察。
如1915年6月1日《鲁迅日记》记载“午后往国子监南学”;21日“下午同戴芦舲往南学”;同年8月20日“午后往方家胡同图书馆”。1917年1月20日,京师图书馆呈文教育部:“本馆自设立筹备处以来,逐月进行,各项筹备事务大都完竣。其本馆《图书阅览规则》及《办事规则》则均蒙批准,各在案。兹拟定于本年一月二十六日开馆,任人阅览,以广流通。所有拟定开馆日期缘由,理合备文呈请大部鉴核,批示遵行。”至此,京师图书馆在北京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重新开馆。
1917年1月26日《鲁迅日记》记载:“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这一日,蔡元培、鲁迅均出席了开馆仪式,二位绍兴乡贤和其他出席嘉宾一起拍照留念,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唐微说,当年在京师图书馆方家胡同新馆拍摄的开馆纪念合影被保存了下来,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前排左五为蔡元培,二排右四为鲁迅。 “鲁迅不仅是著名文学家,还擅长古籍整理与研究,他曾利用《永乐大典》对部分古籍进行校勘和补遗。”唐微认为,作为早期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鲁迅先生功不可没。
绍兴图书馆的鲁迅专藏有2700种5000余册
与《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一同举行的,还有绍兴图书馆馆藏鲁迅文献展。
“这既是《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的一个极好延伸,又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绍兴图书馆馆长那艳说,绍兴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有过一块“鲁迅图书馆”的牌子。与鲁迅相关的文献,一直是绍兴图书馆一个最大的专题。
“鲁迅专藏是有历史的,是好几代图书馆人积累下来的,可谓包罗万象,至今共有2700多种,5000余册,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那艳说,这场文献展精选了其中的50余种展出,其中古籍18种。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鲁迅文献主要分成三类。一类是鲁迅读过的、点评过的、对他的写作产生过影响的古籍。比如清光绪二年(1876)武昌张裕钊刻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清道光三年至九年(1823-1829)强恕堂刻本《论语说》二十卷等。
“《史记》系中国第一部正史,列二十四史之首。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赞誉这部千古名作。鲁迅创作的不少历史小说,多取材于此。《史记》也是其编撰《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的重要参考文献。”唐微说,绍兴图书馆里有不少不同版本的《史记》,但这次并没有从珍稀版本的角度来选择藏品,而是用了更贴近鲁迅年代的版本,来体现展览主题。“《论语》也是如此,鲁迅幼时熟读此书,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提到。他对儒家有自己的解读,对传统儒学有理性正见,对孔子既有批评,亦有不失敬意之肯定。”
另一类是鲁迅在世时出版的作品集,以及刚去世时留下的纪念册等。比如1936年11月上海文学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特辑》,记录了鲁迅去世及追悼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茅盾、郑振铎、王统照、傅东华、郁达夫、郑伯奇、夏丏尊等都撰文以志悼念。还有分别于1956年、1976年纪念鲁迅去世20周年、40周年之时出版的《鲁迅先生笔名印谱》。特别是1956年版,集131种鲁迅笔名,由江、浙、京、沪印家黄葆戉、谢磊明、于非闇、马公愚、沙孟海等镌刻入印,开创了以作家笔名汇刻、出版印谱的先河。
“在我们的馆藏中,还有民国时期的毛边本鲁迅作品《彷徨》《野草》和《中国小说史略》,非常难得一见。”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丁瑛说。
还有一类则是后人出版的鲁迅研究地方文献,按鲁迅的足迹、《鲁迅全集》、鲁迅手稿(影印)、鲁迅与友人、绍兴人眼里的鲁迅等内容展开。“以《鲁迅全集》为例,自1938年由上海复社印行、蔡元培题写书名并作序的第一版,至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了,我们馆藏的就有10余个版本。”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负责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戴晓红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现场保存条件的限制,古籍和民国书目前已收回库房,但这场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徐霞鸿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