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⑳|秦望山:雄踞稽山第一峰

2021-08-23 11:12

来源:越牛新闻

秦望山位于绍兴南部,海拔不过540多米,却是会稽山脉中与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宛委等众峰中的最高峰。绍兴有句老话:“香炉总算高,不及秦望一层腰。”

绍兴南部的山,山不在高,在有文脉。

胡卓君 摄

秦望山,因秦始皇嬴政南巡时登临、俯瞰南海(实际上是后海,即杭州湾滩涂)潮涌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在夏日的一天清晨,我们从二环南路出发,沿着212省道一路向南,踏访秦望山。登秦望山,从山脚到山顶徒步,方志记载有七里路程。

循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从平水方向登秦望山,原来有两条步道:一条是位于阳何线的“云门步道”,另一条则是穿过甪里岙隧道、驶入“五联村”内部的后岭方可抵达的登山步道。

秦望山名声在外,唐朝诗人罗隐、李邕、萧翼、薛据、皎然、白居易、方干等,都慕名而来,为秦望山留下篇章。

风雅古调科第一人、盛唐著名诗人薛据,当年作《登秦望山》,就是从山的南麓登临的:“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诗人描写的是早上登秦望山所见日出景象。登高望远,可见天水相连处,朝阳喷薄,水波荡漾,气象万千,一如当年秦始皇俯瞰南海的壮阔场面。

那位多才善谋、曾受唐太宗旨意,到越州永欣寺(即云门寺)从辩才手中计赚《兰亭集序》的监察御史萧翼,曾客居云门寺东客院。他是由云门山步道登上秦望山的。他的《秦望山》绝句:“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崖石,打破下方遮日云。”寥寥数笔,就将秦望山挺拔的山势,云雾难辨的山路,满是裸岩、灌丛的山顶地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高利华 摄

秦望山植被茂密,山涧充沛,但绝顶处的地方并不大,树木也不多。与郦道元《水经注》中所绘“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古今契合。

秦望山顶怪石嶙峋,使山的风骨毕露。宋代词人辛弃疾嘉泰三年知绍兴府时,写下了“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秦望山的风雨变幻的形象,为词人瞬间捕捉。

大诗人陆游与秦望山的感情非同寻常。他年轻的时候在云门草堂读书练武,仕途失意时,醉书秦望山石壁,还从秦望山中寻得一根古木做登山杖,“提携到处觉身轻,楚泽秦关不计程”,木杖陪伴他走过三十多年风雨人生,根就扎在秦望山上。

近年来,随着柯桥“南闲片区”旅游热的不断升温,作为会稽山脉第一峰的秦望山,也成为旅游的打卡地。

和古人泛舟若耶溪,顺着水路到平水,寻访云门寺,“南登秦望山”的漫游路径不同,今天的登山者,会从市区直接导航到秦望山北麓的秦望村,从马园龙潭祠北坡上山,这是市区到秦望山的最近步道,优点是可以走环线,原路返回。遗憾的是体会不到唐宋诗人“南登秦望山”的悠闲和诗意。

秦望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北眺宁绍平原,南瞰云门山、平水江的好地方。相信平水镇即将启动的云门寺恢复工程,必将带动秦望山及其周边,实现文化与环境的全面提升。

(指导:俞志慧 高利华)

作者:沈佳钦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