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东晋永和年间兰亭的一场诗歌雅集,吸引了东晋诗坛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流关注山水的目光。诗人们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在一觞一咏间,留下了37首山水玄言诗。王羲之意犹未尽,在微酣之余即兴挥毫一气呵成《兰亭集序》。从此,兰渚山下、山阴道上的古老驿亭兰亭,蝶变成文化史上一道诗书交辉、烛照后人的独特风景。
高利华 摄
历史上兰亭,位于山阴县西南二十七里的兰渚山麓。据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植兰于此。东汉时,此地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兰亭”。
兰亭地名不变,但举行兰亭诗会的地理位置,因年代久远,已经发生了方位上的变化。今天的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二十五里,和明清所建兰亭大致相同。
高利华 摄
怀揣着对兰亭的向往,我们进入景区,顺着步道,首先到了鹅池,不大的鹅池碧水荡漾,白鹅悠闲地漂浮在水面“曲项向天歌”。这引吭高歌仿佛是历史的回音,将目光一下子触及鹅池碑亭。“池边墨客最知音”,王十朋的诗是王羲之爱鹅最好的写照。
高利华 摄
顺着石板路,绕行至小山岗前的“流觞亭”。为纪念永和九年上巳日的修禊活动。后人在此地建流觞亭,以体会千年前的这一场文化盛宴。今天的兰亭景区,我们依然可以分坐在曲水之滨,举行曲水流觞的仿古活动。
晋唐文人雅集之风,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后人,曾经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可见,兰亭雅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人雅集民俗化的含义,成为诗人精神层面传承的一个重要仪式。
唐代诗人对兰亭的仰慕与追踪,成为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兰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景色,难怪唐代的两位浙东观察史流连忘返。
高利华 摄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这是诗人鲍溶上巳日寄赠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孟简的,说明唐代的兰亭依然有官方主持的修禊诗会。
唐元和二年,元稹在越州蓬莱阁诗会上唱道:“天下风光数会稽!”被时人推为“千秋一个元观察,管领兰亭绝唱才”。
大历年间,在兰亭聚会酬唱的诗人很多,参与《经兰亭故池联句》的有鲍防、严维等35人,参与浙东唱和的有57人。足见唐代兰亭雅集之规模。
在浙东,兰亭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频频出现在后代诗人的作品中,晋唐风韵,绵延不绝。
“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兰亭遗韵流转千年,如果说兰亭的前世,是千年前的那场在中国文人心中意境高远的永和雅集。那么兰亭的今生,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已成为绍兴文化产业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
(指导:高利华)
作者:陶诗懿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