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的“收晒晾”祖父

2021-08-23 09:52

来源:越牛新闻

1881年9月25日,绍兴府城的福彭桥周姓大户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当时孩子降生由辈分最高的家长取名,在京做官的祖父得家书报告时,刚好一位张姓翰林来访,他就顺便给新生孙儿取乳名阿张,大名樟寿,字豫山,后因之被小伙伴谑为“雨伞”,鲁迅请求祖父改为豫才。树人、鲁迅则是后来上南京读书和发表《狂人日记》后的改名和笔名。三年后的1885年1月,鲁迅二弟出生,家人报告时,祖父正和一位魁姓官员喝茶,于是也顺势为孙儿取名为“櫆寿”,后其在南京求学时也由叔祖周椒生改为周作人,并以此名行世,后又以启明为号。

这一番取名看上去顺手可为,而这正可以和鲁迅祖父的另一番经历相印证。

鲁迅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曾考取进士,当过三年多的翰林院庶吉士,因此在周家老台门门口悬挂过“翰林”的大匾额,匾上还特地刻上“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着实为周家显宗耀祖了一番,在族人和邻里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在周氏兄弟出生时,周家已趋衰败,门楣不倒而内骨子不硬了。在有关鲁迅祖父的文字叙述中,我最有感触的是“收晒晾”三字。

“收晒晾”是地道的绍兴方言,即乘便得利的意思。鲁迅祖父幼年家贫请不起私塾老师,而他又嗜学成命,就只好“依次前进”偷偷地、狠狠地听课,努力“获取”知识,以蹭课的形式上演了“收晒晾”一幕。

“收晒晾”寓含讥讽,鲁迅祖父当然心知肚明,但是介孚公争气,当年中进士、点翰林的“京报”传到绍兴时,几乎“半城欢腾”。当然,介孚公的性格脾气也是出名的,执拗、好批评人,且一点不留面子,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这等脾气,很有可能是“收晒晾”的负面影响:被人轻视而过度自强,过于进取而看不得消极堕落,过于耿直而横加干涉指责,却换来一个不被人喜欢和敬重的局面。他的好批评就表现为好骂人,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不成材的子侄辈,没有不被他骂过的。他在骂人中叹出自己郁结在胸的一口口闷气。

周介孚的一生是坎坷的。1875年被外放至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任知县后,为官清廉有点才干的他又鄙视同僚、得罪上司,只得于1879年回到北京,往访李慈铭、请求同乡帮助,一直候补到1888年,才被清廷任命为内阁中书。1893年,爱子心切的他为了儿子周用吉等几人能在“恩科乡试”中胜出,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获罪坐牢七年多,直到1901年1月才被释放,2月回到绍兴老家,此后介孚公的性格更倔强、脾气更坏。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写道:“介孚公回家之后,还是一贯的作风,对于家人咬了指甲恶骂诅咒,鲁迅于戊戌离家,我也于辛丑秋天往南京,留在家里的几个人在这四年中间真是够受的了。介孚公于甲辰年夏天去世,年68岁。”

鲁迅父亲因病去世得早,在鲁迅兄弟的成长过程中,祖父一定程度上代行了父责,管得严而多。他在杭州监狱时写成的一卷治家格言《恒训》,鲁迅曾经手抄一本。介孚公还有较宽的视野,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当时上层社会里的人不太一般,如当时一般人都重男轻女,他却一贯重女。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上,他主张让儿童先学一点历史,以便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总的概念,再读《西游记》一类小说,以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还让孩子再读一些古典诗词。周作人就说“小时候可以看小说,这一件事的好处我们确是承认,也是不能忘的”,于是,才有这样的一幕:“新年出城拜岁,来回总要一整天,船中枯坐无聊,只好看书消遣,那时放在‘帽盒’中带了去的大抵是《西游记》和《金石存》。”

“收晒晾”还有一层意思是不浪费,而这何尝不是越人“节俭奋进”的性格之一。鲁迅是爱祖父的,他的童年少年的求学生涯都得到过祖父的殷切指导,如他在1898年4月27日写信给祖父,“欲往金陵,已说妥”,第四天他去南京报考江南水师学堂,不顾社会上的奚落和排斥,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祖父的硬骨头精神也刻进了他的血液,周建人都说“鲁迅是像他祖父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傅丽红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