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世味|“老”味道里的绍兴神韵

2021-09-14 10:56

来源:越牛新闻

春秋的范蠡在绍兴南池、坡塘养鱼,开创中国堰塘养鱼历史,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记述“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的实践。

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如鱼得水描写出了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贵和丰裕,俗话说“若要富,就养鱼”。

相传春秋末年,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当时越国已国贫民穷,百姓皆以野菜充饥。

有一老者,在蕺山上采得野苋菜梗一把,其嫩茎、叶已食用,但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时无法煮熟,弃之又觉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再煮。不料数日后罐内竟发出阵阵香气,老汉取之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

百姓闻之,纷纷效仿,流传至今。“霉苋菜梗”,色泽亮丽,色绿如碧,清香酥嫩,鲜美入味,助消化,增食欲,最宜下饭。

“霉干菜”是绍兴地区常见的特色传统名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冬菜干、雪里蕻干之别,多系居家自制,使菜叶晾干、堆黄,然后加盐腌制,最后晒干装坛。

清时,梅干莱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制作极为讲究,选料要精良,在清明节前,将芥菜、雪里蕻的菜心晒干,用金银丝一小束一小束地扎起来,装在小坛中盐渍、待卤汁回落、菜发酵成熟后取出,再晾晒、蒸熟,菜呈红黑色后,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蒸晒多次,直至干菜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据说正是明代的徐渭发明了“干菜毗肉”这道名菜的。

“臭豆腐”现在是飘香全国的,尤以绍兴、长沙、南京的臭豆腐最为出名。

相传,绍兴臭豆腐的声名远播得益于康熙皇帝,他有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后豪情大发,挥笔题下“青方”二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

据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

西施豆腐是以豆腐为主料的一道汤羹,豆腐柔嫩雪白,加上丰富的配料,色泽明丽,味美醇香。相传乾隆爷和大臣刘墉微服私访游江南时,来到西施的故乡诸暨的一户农家,享用了以美人命名的“西施豆腐”,对其赞不绝口,于是此菜声名远播。

绍兴人的传统饮食具有明显的越地特点,以“蒸、煮、焐”为烹调特色,注重原汤原汁、清油忌辣,常用鲜料配以腌腊食品同蒸同炖,加上绍兴老酒,醇香甘甜,回味无穷。

“绍三鲜”是绍兴特有的菜品,配料有鱼圆、茭白、黑木耳、胡萝卜、蛋饺、肉皮、肉丸、河虾、香菇、鹌鹑蛋等,放在一起烹制而成。它光是视觉效果就是满分,尝一口肉皮柔软,丸子鲜嫩,清香顺滑。

“清汤越鸡”十分出名。乡人杀鸡装入大碗,放饭锅内与稻米同蒸,等饭熟鸡也蒸透。鸡肉嫩皮薄,汤鲜骨松,配上酱油,吃得食客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相传南宋陆游喜欢吃这种自家养的汤鸡,还写过一首小诗,说“一身只付鸡栖上,万卷真藏椰子中”。

绍兴人爱吃鹅肉,也许是受到王羲之的遗传。

据金埴《不下带编》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绍兴民间饷神宴宾、婚庆丧祭以及节岁礼馈,少用鸡而多用鹅,且取以各种美名:祭神之鹅谓之“鹅盘”,用于宴宾谓之鹅之“鹅酒”,许女纳彩之鹅谓之“喜鹅”,上坟之鹅谓之“坟鹅”,祀田之鹅谓之“田鹅”等等。还有过年席上之鹅谓之“年鹅”,旧时岁近年边家家以精食喂鹅,俗呼“栈鹅”,用以过年请客,故年鹅最为肥嫩。

“醉虾”是一道经典的绍兴美食,鲁迅在《答有恒先生》中提到“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

好的醉虾,食材要活,选鉴湖活跳跳的公虾,用绍兴黄酒、腐乳汁等熏醉。食之,酒香绕口,鲜甜醇香。还有“醉蟹”呢,人们用大缸和食盐、黄酒,将蟹腌制起来,其经选蟹、养蟹、制卤、浸泡、醉制等工序精制,清香活口、味鲜吊舌。这道菜是由在安徽作幕的绍兴师爷所创,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其提议官府鼓励百姓大力捕捉河蟹,上交给官府抵税减免。

绍兴年货有三味:酱鸭、鱼干、腊肠。从前入冬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或家里挂酱鸭、鱼干和腊肠。绍兴腊肠中属安昌腊肠最出名。绍兴腊肠主要蒸着来吃,喷些黄酒,放锅一蒸,油香入味,十分下饭。

黄酒是绍兴菜的灵魂。绍兴人不仅创造出许多独特的下酒菜,如罗汉豆、螺蛳、花生、豆腐干、酥鱼、鱼干、腊货、扎肉、酱鸭等;而且在烹调中将黄酒融入越菜,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那秋生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