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名著《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绍兴诸暨籍漫画家俞乃大是首位把鲁迅《阿Q正传》改编成连环漫画并连载发表于报纸的漫画家。
从小康坠入困顿
俞乃大一出生,他的父亲俞祥法便从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联句中取来“乃大”两字为名。“阿大”是他自取的笔名。
俞祥法是晚清补廪生,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时常为乡亲们做善事,从不吝惜钱财,乡人尊称他为“祥法先生”。
1910年,俞乃大4岁,父亲因代人还债,遭到逼迫,加之旧病复发,医治无效而殁。俞祥法生前没有什么积蓄,留下的是1300元的债务和兄弟们为他办丧事垫付款的借条。此后,债主、亲戚们常上门逼讨,拿光了家里值钱的器物和仅有的生活费。
一日,债主威逼俞乃大母亲楼氏到深夜,还说早点卖了田房,小乃大也可以放牛抵债了。
他的母亲绝望了,想一死了之,哄孩子入睡后,便端起盐卤要喝,正熟睡着的乃大,突然从梦中惊叫起来。
母亲一怔,放下盐卤碗,含着泪轻轻拍打着让他睡着,转身又捧起盐卤碗,孩子又一次地惊叫起来,母亲一惊,卤碗掉在地上打碎了。
母亲想,可能这是天意,家里还是有希望的。于是就丢开了自杀的念头,一人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省吃俭用,勤恳操持,夜以继日,时常以南瓜充饥,历经数年,终于还清了债务。其间乡邻们感念祥法先生恩德,也常常来照料他们孤儿寡母。
俞乃大在童年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看到了势利者冷冷的眼光和鄙夷的神情,当然也有乡邻话语里的亲切和面容上的温存。
这些情景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对心灵的冲击太大。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母亲含辛茹苦,只有一个愿望,要把独苗养育成人。
她怕孩子外出发生意外,整天把他关在家里。幼年的俞乃大在家无事可做,就把先父留下来的纸、笔和颜料拿出来乱涂乱画,日子长了,便慢慢对画画有了兴趣,这可以说是他以后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一个起步。
借钱外出学画画
俞乃大7岁进家乡行余小学读书。
行余小学由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的父亲俞韵琴等人创建,办得很有生气。学校开设语文、算术、音乐、图画、劳作等课,有乒乓球队、足球队,还有军乐队,学生在校都必须穿着统一的制服。
俞乃大最喜欢的是图画课。进入高小,时值五四运动之后,该校的图画课已有静物写生和野外写生。一日,俞乃大在绕村而过的溪流边写生,偶遇了回乡到溪边散步的俞秀松。俞秀松看了他的写生画,与他交谈了几句后,意味深长地说:“外面的世界很大。”
自此,俞乃大就有了“要走出山村、到外面去读书学画”的愿望。
1926年,俞乃大借资进入浙江艺专学习,专攻水彩。第二年,进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二年级就学。到1928年上半年转入新华艺术大学毕业班。
他在学习上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几位同学的毕业作品都请他代笔,但自己却因缴不出学费而被扣留了毕业文凭。他几次求情讨要,校方坚持不给。
年轻气盛的俞乃大想,文凭不过区区一纸,不要也罢,愤然离开了学校。这一念之差,当然也是无奈之举,却给他以后的求职之路增添了许多艰辛。
他在自传中写道:“离开学校我踏上了这黑暗的社会,我饱尝了找工作的艰难、生活的辛酸。我既无文凭又无丝藤攀援,更无钱财去打关系,要想找工作,真有登天之难,奔波数月毫无希望。”“吃了中饭不知道晚饭在哪里,吃过晚饭不知道到哪里睡觉。”
颠沛流离、饥寒交加的求职生活,使他对社会的黑暗、穷苦人生活的艰辛有了“涕不可抑”的感受。
其间,慕名苏州美专,去找校长颜文樑先生,希望来校半工半读学习。颜校长爱其才,免了他的学费,讲明因为是私立学校,住宿伙食费用必须缴纳,每月9元。
他向朋友借钱凑足了两个月的食宿费进了学校学习,就因为实在还不起这十几元钱,曾被当街骂成“骗子”。进校后他刻苦向颜文樑导师学粉画,课余没日没夜地在学校印刷厂劳作,也自画自编自印连环画《陶大成戒烟记》上街叫卖。最后也因为无力缴纳膳食费,又不能为难颜校长,遂自行离开了苏州美专。
对漫画产生了兴趣
此时新文化的思潮如火如荼,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俞乃大影响很大,俞乃大认为鲁迅先生是吼出了自己心底的“呐喊”。
在自传中俞乃大也说道,自己曾像阿Q一样对友人说:“我要革命,要加入共产党。”
而现实却是深陷于极度贫困之中,有冲击旧俗立新风的慷慨,但又无法挣脱社会加予底层人民的桎梏。四处寻求生路,却总是走不通,像鬼打墙似地在原地兜着一个个的圈子,无法前行。
失业、贫困这两根绳索勒得他自己也奄奄一息。有再大的志向,画艺再好,没有职业,没有饭碗,就立刻彷徨无措,徒然受气。这段如炼狱般的艰辛与沉重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砥砺了他的抗争意识,孕育了他创作流的涌发。
他对新兴漫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用简略的笔画,勾勒出人物故事,幽默讽刺落伍思想,锐利批判黑暗社会,向往光明的未来。
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与强烈的内心愤懑,在这一画种中喷发。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新闻业和锌版印刷得到很大的发展,漫画有了良好的传播平台。丰子恺、俞乃大、叶浅予、陆志庠、高龙生等漫画家几乎每日都有关注民生、抨击时政的漫画在报刊发表。
此时署名“乃大”“阿大”的漫画作品,在《中国儿童时报》《诸暨民报》《宁波日报》《朝报》(南京)等报刊频频发表。他用很多的篇幅描绘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落后,揭示农民思想的守旧与自负,甚至是顽固与愚昧。
俞乃大的画,用对未来的希望观照黑暗的现实,用时代的发展比照尘封不变的农村。他敏锐地抓住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与事,进行幽默而又深刻的揭露与讽刺。“一个自食其力的儿童”,画的是破衣烂衫赤脚卖报的孩子。“男女平等”,画着比肩而行一男一女的下半身,不同的衣着,相同的赤脚草鞋。
同邑教育家章湘伯说:“阿大的画想得很慢,画得很快,为了一些题材他都得精构思找模特儿;但是,一提起笔,便能立刻挥上三四张,画个整晚。在他的画情上笔触上,喜怒哀乐每一点滴,都能灵妙地表达无遗,惟妙惟肖。”
俞乃大的漫画都是毛笔创作,用传统国画中的写意,寥寥数笔,意境深远。
用漫画创作《阿Q正传》
俞乃大崇拜鲁迅先生,被鲁迅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必须改变国民精神”的呐喊深深地震撼着。
他在对鲁迅“人的精神”进行深邃的探索的同时,也自我反思,加速了他漫画创作风格的形成。
他对“阿Q”般的农村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性情行为与表达方式了然于心。要想改变民众精神,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要选用最能迅速地打动人心和最能激发人的“兵器”来挥舞。于是决定用漫画画出有着病态灵魂的“阿Q”,并用连环漫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据《中国漫画史》记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连环漫画的兴起与繁荣时期,但是当时鲜有小说改编成连环漫画作品的记录。
俞乃大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朝报》(南京)刊编周辅仁先生的大力支持。此时署名阿大的《漫画各地民谣》正在刊发,很受读者推崇。周辅仁先生认为:“俞先生是爱好乡村生活的,他对村趣了解之深,在国内画家中,要算首屈一指,在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米勒。”
笔者曾和俞乃大聊起,为什么会想到用连环漫画这一形式来表现《阿Q正传》?他说过,思想上是受到了鲁迅先生作品的启发。
鲁迅先生是文学中的漫画大师,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人物典型。他对漫画的创作也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漫画的第一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这些是俞乃大《漫画阿Q正传》创作的原动力。
他完成的《漫画阿Q正传》共有108幅,首幅于1937年7月1日,在《朝报》刊发,之后每日一幅连续登载。
哀怒之心流于笔端,形象夸张而不失真实,笔触简练流畅,拿捏自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阿Q的形象和故事。
章湘伯曾撰文说:“阿大是一个对乡村认识顶透的画家……真的,对乡村生活情趣稍有了解的人看了阿大的画,定会掀起悠然之思吧!”
后面故事性的画页想必一定也很精彩,可惜我们只能欣赏到1937年8月13日发表的第43幅:阿Q猛然间悟到了自己和这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他反身便走。
漫画创作到了《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吴妈寻死觅活,未庄人在赵家门前围观着,大呼小叫。阿Q挤着进去想看看热闹,猛然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朝他奔来。阿Q是被这支大竹杠打过,急忙反身逃跑,头还惊恐地往后瞧着追来的赵太爷。阿Q又犯大事了。
是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全国团结抗战,连载被迫停发。俞乃大任职的中央大学迁往四川,他因为拖家带小,加之交通阻塞,无法随学校迁徙。
同年11月初,俞乃大就与乡友一起到浙南丽水碧湖抗日自卫委员会青年训练团,专门画抗日宣传画,并负责“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
可惜的是,俞乃大的这些画稿全部丢失了!南京遭日寇轰炸,报社所有锌版全部被炸毁,他逃难过江时又遇敌机,船翻了,随身行李全部落水,画稿箱也没了踪影。
1981年9月,他凭着记忆,用国画画出四尺整张《阿Q正传》第一幅:赵太爷满脸溅朱地喝道:“你怎么会姓赵,你怎么配姓赵?!”画上题词:兹忆写第一幅以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俞乃大与丰子恺是画友,有过多次合作。当时画界有“北子恺,南阿大”之誉。
在创作《漫画阿Q正传》的同时,俞乃大创作了《漫画乡村素描》49幅,画出了当时农村贫富差距显著、权贵乡绅霸道、农民思想僵化,展现了江南农村生活百态图,可以说这是《漫画阿Q正传》的延伸与补充。
如“听布告”:一群农人站在布告前,呆呆地低着头听戴眼镜的老先生读布告。“马达”:只画着一头田间耕作的牛。决定婚姻的是算命瞎子,剃头匠兼着外科手术……观者无不为中国的农村社会还停滞在封建时期的知识水准和生活方式而扼腕。
丰子恺特地为此书作序:“俞乃大君写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黑暗、愚痴、野蛮与非人道,使我看了感慨不止!他能深入民间,实地观察,又有一双锐利的眼和一支力强的笔,故能捉住要害,指出症结,使看者惊心动魄。他要把这些刊行,我很赞成,因为这是斥妄,便是人生社会改良进步的原动力。”
俞乃大(1907—1983),笔名阿大,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漫画家,诸暨次坞镇溪埭村人。1927年在诸暨儒城小学任教员,后担任国立艺术学校(今中国美院)副教授,开设水彩画课,兼任课外活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到杭州初级中学(现四中)任教。1957年,调入杭州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学。1974年退休,晚年患帕金森病,手颤抖难以持笔绘画,作最后一幅写生时,感叹题词:“休矣!”1983年12月病故,终年76岁。
(作者系俞乃大女婿)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杨坚康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