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铜像)
南宋时期,陆游的乡村世界是什么模样的?近日,吼山脚下的越城区皋埠街道坝头山村,正在打造“陆游祖居”,通过对陆游文化的深度挖掘,再现一个古风悠长的南宋绍兴的乡村世界。
坝头山,陆游祖居所在地
残山剩水,鬼斧神工,禅寺桃花。吼山,历来是越文化渊薮之地。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名叫坝头山,这里曾是陆游祖居所在地。
“我们村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都是陆姓,他们都是陆游的后裔。”坝头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祖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越国水利工程“富中大塘”的最东端。因其靠山依坝,故称坝头山,又名魏家山。
(坝头山村村景)
那么,坝头山是如何与陆氏家族产生关系的呢?
这其实与陆氏家族的兴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汉到唐,陆氏家族都是高官辈出。唐末,由于政局不稳,陆家避乱山阴,隐居在今天绍兴鲁墟一带。北宋建立后,政局稳定下来,陆氏家族众多子弟又开始通过科举考试,出来当官。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陆游高祖陆轸在历年踏访绍兴名胜的基础上,最后看上吼山风水,于是在魏家山南麓(今坝头山村)建造了住宅,常年来往于鲁墟与吼山之间,享受山水之美。后来,陆轸次子、陆游曾祖陆珪举家从鲁墟迁到这里。”徐祖良说,关于这段历史,在已故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邹志方所著的《陆游家世》中有明确的记载。
到陆游祖父陆佃时,陆家虽然已经迁居越州城内,但依然往来于城乡之间。据专家考证,陆游在此也建有房子。
“陆游儿时,虽主要住绍兴城里,但也时常在吼山祖屋生活,这里风光殊异,既可登高望远,又可享受田园乐趣。陆游诗词中多次提到吼山、樊江等地,说明人到中年的陆游,虽定居鉴湖三山,亦不断往来祖居、家庙,祭祖、踏青。”皋埠街道党工委宣统委员盛柳泉说。
坝头山村的陆姓,谱称吼山陆氏,上海图书馆馆藏有清康熙四十三年世德堂刻本《陆氏族谱》四册。“从陆游高祖陆轸定居坝头山开始,至今已经有50代了。”徐祖良说。
陆游文化值得深挖
如今,走进坝头山村,依然可以看到不少宋代遗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陆氏在吼山北麓建起家庙,供奉自唐代宰相陆贽以来的列祖列宗,宋徽宗特赐名为“东山寿宁院”。
“由于时代变迁,原东山寿宁院已经不复存在,目前位于吼山之巅的寿宁寺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实际上,坝头山村才是真正的寿宁院遗址所在。目前,吼山之麓树丛中还遗留少量的石阶石板和条石坎坡。”盛柳泉说,几年前,在这个遗址的中央发掘了一口宋代古井。
“这口古井,至少800年后还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徐祖良说,他们是根据村里一位98岁老人的讲述,在大致框定的范围内进行了挖掘,果然找到了这口古井,于是他们建了一个思源亭,将古井保护起来,成为村中一景。
(思源亭)
村中还有一座古桥,名叫陆家桥,桥底下和两侧还保留原桥基础。
“这座古桥始建于何时,暂时还没有进行考证,但据村里老人讲,这是陆氏后人为纪念陆游而建,可能与古井是同时期的,且在清代进行过重修,村里近几年又对桥进行了改扩建。”盛柳泉说。
“那边的山上,还有一个建于民国时期的孝子牌坊,上有蔡元培、朱庆澜等多位名人题词,这些也可以重新发掘出来,与陆游的放翁家训相结合,联手打造此地的孝德文化。”盛柳泉说,陆游文化是一座富矿,在这几年的乡村振兴中,陆游文化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村里的各个角落。村口文化礼堂旁的放翁家训馆,以及陆游主题公园等,就是这些年来取得的建设成果。村内的墙面上,也随处可见陆游的诗歌,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诗意和厚重的文化。
(放翁家训馆)
“陆游在绍兴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对绍兴的文化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浙江立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钊林,是为坝头山村挖掘陆游文化的主要策划人。
绍兴目前主打陆游文化的地方有三处:一是沈园,二是越城区东浦街道的(三山)陆游故居,三是目前正在打造中的皋埠街道陆游祖居。
“坝头山村村古文深,山水秀丽,有条件打造出一个在绍兴乃至全国有标识度的景区来。”刘钊林这样认为。
打造众多文旅研学项目
那么,如何让陆游的诗文创作与生活美学在坝头山村落地,将一个南宋的绍兴乡村世界再现出来呢?
“我们有了初步的规划和运营设想,陆游祖居将以文化品牌为辨识度,以网红打卡的思路,打造陆游书院、南宋风情街、诗圣殿、放翁山庄、荷花伊梦、鳌游乐园、有机农场等众多文旅研学项目。同时策划陆游诗歌节、家风文旅节、稻田古风音乐会等活动。”盛柳泉说。
刘钊林对这些设想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陆游书院将打造成一个研学基地。比如我们可以开设一个教孩子写格律诗的课程。可以从陆游诗中挑选出几个韵脚,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填上字词,组合成一首押韵的诗歌来,为孩子们种下一颗诗意的种子。”
又如,陆游喜欢读书,藏书很多,他快60岁时,闲居山阴,开始养猫。当时,家里闹鼠,常常啃其藏书,把他的汉朝珍本古籍都咬坏了。陆游在《鼠败书》一诗里,幽默地形容这简直是焚书坑儒之灾。于是,他开始养猫,逮鼠护书。因此,陆游书院建设时,也可以养一些猫,吸引时下喜欢猫的年轻人来此。
再比如放翁山庄,其实就是融合吼山山体与坝头山村空间,打造一个以陆游诗歌为魂、以主题花果为景的大型诗意公园。
“陆游写了很多梅花诗,我们可以在其中一块地上种很多梅花,边上再建一座唯美茅屋,把陆游的梅花诗、陆游与唐琬看梅花的故事,以及陆游在不同时期写作这些梅花诗时不同的心路历程,都展现出来。陆游写了很多荷花诗,我们可以种一片荷花,打造一个荷花主题空间。”刘钊林认为,陆游的9000多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整合在这片土地上。同时,这个大型诗意公园还可以兼具古风影视取景功能,为广大汉服爱好者及游客提供拍摄背景。
穿村而过的小河,为南宋风情街的打造、乡村夜经济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理环境,也为乡间户外水上运动项目的打造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刘钊林还透露,作为陆游祖居的第一期建设内容,首届陆游诗歌节将于今年年内推出。“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活动品牌。”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还可以整合与之相邻的西湖岙村的山水田资源,进行民宿、休闲、餐饮、文创等配套产业的开发。”盛柳泉说,这次启动陆游祖居的开发,是在前些年挖掘陆游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篇更大文章。为此,皋埠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已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推进目标和任务。
“文化正走上中心舞台,成为乡村振兴重头戏!”在盛柳泉看来,近年来,国内各类文化策划爆款迭出,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更持久、更深层的力量。
听说皋埠街道要打造陆游祖居的消息后,绍兴市陆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致涌持支持的态度。“除了从家谱记载中寻找线索,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内知名的陆游专家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使陆游祖居更名副其实。”
“通过地域文化的挖掘,为乡村振兴增加一些筹码,这是一件好事。”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高利华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在古代诗学和越地文化名人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她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是对陆游文化的一种振兴。
“我第一次去坝头山村的时候,那口古井还在烂泥中,正在清理当中。后来有一次路过,又去看了一次,看到井边已经建起了凉亭,坝头山村的村口也有了一个村标。”高利华说,坝头山村定位于陆游祖居的打造,这个思路是对的,“可以从人文精神的传承,家风、家训、家规等家族文化的角度切入,这对当今的乡村文明建设很有启发,与乡村振兴的精神也是相一致的”。
在她看来,绍兴应该重视宋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文学与乡村世界的结合。“如果说,杭州以城市文化为特色,打造的是宋代的皇城文化,那么绍兴可以做宋代的乡村世界。”
高利华认为,东浦街道的陆游故居与皋埠街道的陆游祖居的建设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各有各的侧重点,从多个层面来宣传陆游、传承陆游文化。”她同时透露,东浦街道的陆游故居建设也有望在近期重启,绍兴城西也将增添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徐霞鸿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