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鲁迅家世,绍兴孙端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鲁氏家史的史料非常有限。一方面,安桥头老台门中只有朝北台门因与鲁迅关系密切得以保留下来,其他如鲁氏宗祠、鲁氏家祠、鲁氏族谱等第一手实证实物已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四旧”均已销毁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多数当事人和知情人已过世。
近期笔者通过寻访鲁瑞曾孙辈鲁振东、鲁振权等鲁氏后人,结合鲁迅文化的田野考古,对新发现的鲁氏家史进行整理和辨析。
鲁氏起源:一村双姓,鲁丁同亲
鲁振东老人收藏有其父鲁元松20世纪80年代写成的《绍兴安桥头村鲁氏家史》(简称《鲁氏家史》)手稿和鲁元松手绘的《安桥头地域位置图》。《鲁氏家史》全文约3万字,是一份较为珍贵的家史资料。
安桥鲁氏始祖鲁蘭谷在北宋末年因兵燹由山东辗转来到绍兴,先到皋埠。次年迁居皋埠南面的腰鼓山。蘭谷公有3个儿子,长子、次子以教书为业,长子随父定居腰鼓山,次子居小皋埠,三子鲁澂端和门客丁嵩以结伙贩盐为生,因到腰鼓山一天无法来回,便在安桥头临时搭了几间草屋,“作为转运之所”。鲁蘭谷去世后,鲁、丁两公就定居在安桥头。由此推断,安桥头开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距今约900年。
关于安桥头村当时的地理环境,根据《鲁氏家史》记载,当时安桥头还是一片茫茫海涂,并不适合居住,这块海沙地最初是两人挑盐途中“随遇而安”的歇脚之地,鲁澂端和丁嵩是“岛”上第一代的原住民,安桥头一村的两姓由此而来。
门客丁嵩是《鲁氏家史》中一个重要人物。《鲁氏家史》有关丁嵩的生平介绍颇为详尽。他是蘭谷公父亲逸太爷机缘巧合收留的一名难童。比鲁澂端小两岁。两人自幼同师读书,感情胜如同胞,非常和睦。“寄养后既不作义子,亦不为奴仆,只以伯侄称呼,并因事成在泰山脚下,故赐名为丁仁泰。”也就是说,鲁家人一开始就对丁嵩平等相待,连赐名也不改其姓,最终成为蘭谷公创业和治家的“黄金搭档”。蘭公习文,嵩公习武,家史上记载鲁丁两姓三代同家,丁嵩四次救主、惊心动魄的忠孝节义事迹。有“修身励志、律已守德、忠勤事业、孝亲睦邻,礼族人血缘有序,待丁姓情同手足”鲁氏族训为证。丁仁泰也是安桥丁氏的始祖,如《鲁氏家史》载“八世孙在明前期为四品武官,建造丁大房台门”,至今安桥头村仍有不少丁姓族人。
靠贩运私盐毕竟非长久之计,鲁、丁两公还是安桥头这块“北大荒”的拓荒者。《鲁氏家史》载:“丁嵩、澂端二公到安桥落户,挑卖海盐度日。并向县承包开荒一大片,计1100余亩。”
取名为安桥,表示从此得以安居乐业。
世系寻根:两个台门,一脉相承
寻访中新发现两份《绍兴安桥头鲁氏世系表》(简称《世系表》)手稿,记录第二十七世到三十六世,最近十代安桥头鲁氏的延续情况。前者1989年由鲁元松回忆整理。后者2003年由鲁振东根据其父鲁元松手稿修补完善。
《世系表》反映了鲁氏两个相近房族的亲缘谱系。一个是以鲁迅外祖父鲁晴轩为代表的朝北台门一脉;一个是以鲁迅小说《祝福》鲁四老爷人物原型鲁安玖为代表的宝记台门一脉,有鲁氏后人的寻访考辨和宝记台门原址为证。
鲁安玖与鲁迅外祖父鲁安馀(又名“晴轩”)同属鲁氏三十世“安字辈”。“89版鲁氏世系表”这样记述鲁安玖的生平:“安玖公,字连宝,私塾数年,公系思源公第四子,过继思明公为子,在家种田酿酒,生育一子三女,不留祭田,后由锡坤公补祭二十亩,享年□”。“03版鲁氏世系表”注明鲁安玖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也即公元1846年。与鲁思明建造宝记台门同年。而朝北台门由鲁迅外太公鲁思清建造于清道光二十三年,比宝记台门早几年。
鲁振东、鲁振权是鲁安玖的四世孙。鲁振权至今仍留守在祖居宝记台门残存的建筑遗址上。
鲁安玖在宝记台门先是开老酒作坊,发家致富后,又在孙端镇上和绍兴城里先后开起老字号鲁永盛酒店、鲁永盛酱园、杭州瑞泰祥绸庄等实业,成为安桥头村的大户人家。按当地习俗,把上了一定年纪读过书或做过官且家境殷实的人加上姓氏和排行后称为“某某老爷”,鲁安玖排行老四,读过私塾又富甲一方,在乡人中,“鲁四老爷”的称呼由此而来。
鲁振权儿时去看电影《祝福》,回来讲给爷爷鲁仲和听,鲁仲和说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述自己家,还告诉他祥林嫂原型是一个叫赵婉珍的女佣。在朝北台门展厅一块“抢亲”的展板上,有“鲁迅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所抢的场景就由他在安桥头所亲见的翠姑被抢的素材为根据而创作的”文字说明。赵婉珍是否为翠姑,经历了怎样的悲惨人生,是否与鲁迅见过面,她的后人何在,这些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鲁迅童年随母亲到过宝记台门,见过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排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在小说《祝福》中有了生动描述。
十代质疑:田野考古,同音异义
有关多年来涉及安桥头鲁氏家世的一些学术观点,如《绍兴村落文化全书(孙端卷)》其中《鲁迅外公家世简述》(下称《简述》)一文里“据老农反映……祠堂虽早已毀圮,但十代歌‘定绍世恩嘉佩德达旺祖’流传至今,鲁迅的外太公鲁世卿属第三世(世字辈)”等,鲁振东提出了质疑。
鲁振东表示,安桥鲁氏第二十九世祖公中,有思慎、思清、思源、思明、思吾、思身、思广等,唯独没有鲁世卿,还整整少了二十六世这一代。
据介绍,安桥村的鲁氏宗祠是第十四世祖宣龄公于州官任上告老还乡后于明正德元年(1506)出资牵头建造,并组织族内多人内查外调,续遗补缺,历时九年才完成安桥鲁氏宗谱的编纂。内按各代子房、名讳、学历、功名、职业、娶续、嫁蘸、赘婿、招子、生育、品德、贫富、寿享、丧葬及大事记等,详细记录,排列有序。宗谱开篇“百代歌诀”,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第二十七代到三十六代的歌诀为“廷兆思安嘉佩德达光祖”,凡鲁氏子孙取名,中间一字即为辈分。也就是说,较《简述》“十代歌”有五个辈分“音同字异”。即“定绍世恩旺”依次对应为“廷兆思安光”。这对于破析第二十九世鲁迅外太公是“思字辈”还是“世字辈”,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无法利用鲁氏宗祠、鲁氏宗谱等一手资料还原史实,得知安桥头村党支部原书记鲁月明是鲁振东“佩字辈”的族公,还保存着曾祖父思广公的墓碑,而碑记是家族的历史记录,能为还原家谱提供精确的史料,是“思字辈”还是“世字辈”,鲁思清还是鲁世卿,只有见到此碑才能真相大白。笔者再次赴安桥头寻访。
沿着往镇塘殿的一条泥泞的小道,在朝北台门西北方向一块田畈上,笔者见到安桥头老坟集体迁移后合葬在此处的一处公墓。祼露的草皮下面尚能看出一座座石棺,只有几座石棺封土前竖着墓碑。在最里面的一个封土前,笔者找到这块近二米长、半米多宽的石碑,与多数墓碑采用直碑不同,这是一块横碑。历经百年风雨,碑文漫漶不清。
经过技术处理,碑文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竖排,“民国”“鲁氏”“考思廣公”“妣徐孺人”“男安□□孙□□□”(□字不清)等几个字依次显露出来。“安”字应是指墓主的“安字辈”后人,“孙”字应为墓主的直孙。由此推断,这是一块民国年代的夫妻合葬碑,墓主为鲁思广和徐孺人夫妇,由“安字辈”鲁氏后代子孙所立。
鲁思广的墓碑坐实“思字辈”而非“世字辈”的事实,为鲁氏宗谱“十代歌”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样表明鲁迅外太公是鲁思清而非鲁世卿,推断“卿”“清”也属同音之误,鲁思清是安桥头第二十九代始祖。鲁迅先生则是安桥头鲁氏“佩字辈”的表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杨晔城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