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南昌起义中的绍兴人

2021-08-11 11:11

来源:越牛新闻

提到1927年8月1日发动的南昌起义,很多人会想到周恩来总理。当时他担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武装力量,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鲜为人知的是,共有4位绍兴人参加了南昌起义。

最近,绍兴文史学者何信恩整理发布了《南昌起义中的绍兴人》一文,讲述了其他3位革命斗士沈素、曹素民、孙席珍的事迹。

(沈素没有留下照片,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柯桥区烈士陵园的墓碑上。 王宏超 摄)

沈素:参与起义的组织和保障工作

夏末秋初,柯桥区烈士陵园内,树木苍劲挺拔,革命烈士之墓里铭刻着沈素的名字。

沈素是谁?绍兴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他是绍兴人,又名沈行哉,出生于1905年。很多绍兴人对这个姓名感到陌生。但翻开历史的长卷,他的身上熠熠生辉。

1927年,南昌起义发动时,时任中共南昌地委书记的沈素参与了起义的组织和保障工作。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南昌市党部商民部长,主要在南昌从事工人运动。他对南昌的情况非常熟悉,大到城市街巷格局,小到商铺字号,他都谙熟于心。或许是长期从事与商贸有关的管理工作,他格外注重起义对于商户经营的影响。

何信恩特别提到,起义胜利后的早上,沈素专程拜访贺龙将军,两人谈话进行了1个多小时,内容主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两人商议动员各行业继续营业做生意,确保了“八一”当天南昌市商店的照常营业。

沈素还希望筹设一个新的江西银行,以便起义之后,更好地为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

起义胜利后,他领导下的南昌市商民协会召开各业分会会议,动员各业迅即继续营业做生意。当年8月4日,起义军准备撤退,市民听到消息,纷纷组织慰劳,其中不乏商人的身影。

当时,为了重建江西省政府,沈素扮演了“伯乐”的角色,他向贺龙提议让姜济寰重新出山,组建新政府,安定人心。

沈素推荐的理由很充分,他认为姜济寰才华横溢、思想进步、行事沉稳,他既是晚清的举人,也是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重要人员,曾与徐特立共同创办长沙师范学校,资助毛泽东等人发起革命活动……

贺龙当即同意姜济寰担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周恩来特派徐特立、林伯渠两人,去做争取他的工作。姜济寰毅然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表示“坚决跟共产党走”。

随后,沈素被调到江西吉安工作,1929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这段时间,他为开辟、壮大赣东北根据地立下功劳。同年9月,他到赣东北地区浮梁特委(现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指导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30年7月7日,他在南昌英勇就义。

在江西,沈素的故事也被写进了话剧剧本。今年6月底,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原创红色话剧《硬骨金丹》上演,以烈士徐金丹的故事作为主要线索,讲述了赣东北的革命斗争历史,其中就有沈素的故事。

此外,沈素的姐姐沈英是共产党联络员,沈英的丈夫宋馀階曾担任江西省万载县国民政府参议长等职务。受沈英影响,宋馀階、宋绍濂父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宋绍濂晚年回忆母亲时提及,母亲曾回忆往事,称沈素说话平和,涉及内容也多与革命工作相关。

曹素民:干革命一生奋斗

作为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第一、二团在攻打朱培德总指挥部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在第一团任营长的曹素民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他亲临一线,调度兵力。

如今,位于柯桥区王坛镇青坛村的曹素民故居,门口写着一副对联:“行我素干革命一生奋斗,为人民争自由千古流芳”。村里83岁的老党员陶菊英说,曾有老人回忆称曹素民从小就是一个乐于助人、待人很有礼貌的人。

1901年,曹素民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曹素民从报上第一次知道了“无产阶级革命”。1924年初,曹素民结识当时在上海书店工作的共产党员王承纬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年6月10日,上海店员联合会宣告成立,曹素民当选为该会7名委员之一。

1925年春,经上海党组织推荐,曹素民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志愿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跟随周恩来第二次东征,在战斗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北伐前夕,他被分配到林伯渠任党代表的第六军,在十九师五十六团三营任教导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曹素民随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渡江去武汉,在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团任营长。南昌起义后随起义军转战广东等地。1927年10月,受党组织委派,他回到浙江工作,1929年任中共绍兴首任县委书记。1930年8月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杭州,时年29岁。

孙席珍:冲在前线的“诗孩”

从“京华才子”到北伐军少校、北方左联书记,再到大学教授……孙席珍一生扮演过很多角色,他长期参与宣传工作,也拿起武器战斗。这位早早成名的文学少年,曾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

1906年,孙席珍出生于柯桥区平水镇。在他6岁时,家遭火灾焚毁,全家迁往上海,此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家中的茶叶生意每况愈下。就读中学期间,孙席珍开始热爱文学,先后发表《稚儿的春天》等新自由诗数百首,初试“拳脚”。1922年,他进北京大学学习,并在《晨报副刊》从事校对工作,鲁迅诗作《我的失恋》等便是经他之手发表。此后,孙席珍加入共青团,不久成为共产党员,并随林伯渠参加北伐,开始将自己的文学才华转化为革命宣传的力量。

不久后,他在郭沫若领导下,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孙席珍曾追忆郭沫若:“他豪迈奔放像拜伦,挺拔俊逸像雪莱,刚健雄深像歌德,粗犷豁达像惠特曼……他的性格、气度、言谈、举止,无不深深感动了我,我对他也加深了钦敬。”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孙席珍受组织派遣秘密回到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他从武汉出发,坐船到九江,再坐火车到南昌,住在花园角二号的朱德家中。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到南昌,也住在朱德寓所。这时,武装斗争已经准备就绪了。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发动。叶挺率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贺龙率新编第二十军先后进入南昌。清晨6时,经过激战,起义取得成功。孙席珍也在战斗的行列中,文人拿起枪冲锋在前,脸上毫无惧色。

南昌起义后,孙席珍转入地下工作,其间得了疟疾。他养病半年后去了日本,在东京东亚预备学校补习日语后,再进早稻田大学研习国际政治学课程。1930年回国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史系、北平中国大学文史系等。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等高校。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王宏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