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绍兴有意思》多有意思

2021-08-21 14:32

来源:越牛新闻

用500个短小精悍的段子,环环相扣,勾勒出一个生动有趣、多元立体的绍兴形象。这是冯建荣新著《绍兴有意思》带给读者的最有意思的地方。

近日,这部有意思的新书荣登浙江省委宣传部推荐的7月浙版好书榜。《绍兴有意思》是如何诞生的?书中,究竟呈现了一个怎样有意思的绍兴?读《绍兴有意思》,又有何种有意思的体验?且看记者一一详解。

“趣”读绍兴的500个段子

“绍兴这个地方,真是有意思。

绍兴的山有意思,

因为山有金木鸟兽之殷。

绍兴的水有意思,

因为水有鱼盐珠蚌之饶。

绍兴的物有意思,

因为物有种养工贸之丰。

绍兴的人有意思,

因为人有精一危微之德。

绍兴的文有意思,

因为文有辞章书艺之佳。

绍兴的城有意思,

因为城有山水人文之绝。”

打开《绍兴有意思》,这是呈现在眼前的第一个段子。绍兴自古文脉悠长,名人辈出。这部有意思的新书,用500个形式多样有意思的段子,忠实地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典故、风俗习惯、特产美食,让读者可以从中触摸到古城那细密的纹理,以及绍兴人那浸润着墨水的涵养和撑在骨头里的气节。

《绍兴有意思》,是《浙江有意思》系列丛书的第9本。

“这套书可以说是集十一市实力作家之力,开启一次有意义的‘读城’之旅。把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以‘有意思’的形式体现出来,其实对作者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浙江华云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汪海英认为,冯建荣是熟知历史掌故的文史人,也是在领导岗位上奋战多年的文化人,亲历并参与了绍兴的城市发展、历史变迁,从工作经历、社会阅历、文化内涵等各方面来讲,由他来创作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冯建荣写作这本书也是胸有成竹。全书22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从约稿到成稿,前后花了8个月多的业余时间。“绍兴有意思的东西,写不尽,道不完,如何取舍?又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写得真正有意思?这些都需要在下笔之前思考清楚。”冯建荣说,他给自己定下的选择标准是:选最有绍兴特色、最有绍兴标识度、最有绍兴元素的内容。在他看来,这些就是绍兴最有意思的东西。

采用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段子体形式写作,可以说是《绍兴有意思》的一大特色。短则一两百字,长则五六百字,主题集中,文字精练,让读者一目了然。你也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个段子开始阅读,形式新颖,阅读体验轻松有趣。

《绍兴有意思》的有意思之处,还在于冯建荣将这些绍兴有意思的内容用“山、水、物、人、文、城”这六个字串联了起来。500个段子之间,看似都是独立成篇的,只讲一个内容,或一事,或一物,或

一文,实际上是彼此呼应的。比如在“山”的篇章里,从越山“四有”,到“山”字形地形,再到会稽山、龙门山、天台山、四明山……山水与人文紧密结合,娓娓道来。再比如从“山”的篇章过渡到“水”的篇章时,他用了一个一语双关的段子“出山”。

“出山,既是绍兴城乡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的一句方言,褒赞谁有出息的意思,同时也蕴含着绍兴的历史,越人开始过的是山居生活,越王勾践走出山区,筑城强国,正是‘出山’最早、最成功的典范。”冯建荣说,绍兴人出山,首先得到的是水的滋润。因此,在“出山”的段子后面跟上“多水绍兴”,也就顺理成章了。

“深”读绍兴的诸多新发现

“趣”读绍兴,有意思。“深”读绍兴,更有意思。读者可以在阅读这本《绍兴有意思》的过程中了解到诸多的新发现、新视角、新解读。

绍兴的地形骨架,是名副其实的“山”字形。会稽山耸峙于中,是“山”字的第一笔“竖”。龙门山绵延于西,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竖”。天台山蜿蜒于东南,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横”。四明山逶迤于东,是“山”字的第三笔“竖”。“山”字的两个凹槽,分别为曹娥江与浦阳江,均由南而北流入钱塘江。曹娥江流经处,形成了新嵊(新昌、嵊州)盆地与三章(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流经处,形成了诸暨盆地。“山”字上面的空白处,便是市境北部的绍兴平原。这种“山”字形地形骨架,造就了绍兴“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的地貌大势。这种山地丘陵兼备、台地盆地相融、平原河网一体的地貌,恰似一幅错落有致、旖旎多彩的自然风景画。绍兴的一切,便由此而生。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地理新视角之外,更多的是绍兴人文精神的新提炼。比如在回答“绍兴为何多名人”问题时,他总结出四个原因:“绍兴乃天地钟灵之风水宝地,稽山鉴水赐予越人自然之灵性、特有之气质,亦使四方人士纷至沓来,乐而忘返,由寓而籍。绍兴素称经济昌盛之鱼米之乡,此乃人才集聚、涌现之物质基础。绍兴向为区域建置中心,此乃人才集聚、涌现之必备条件。绍兴代有仰思乔木、见贤思齐、耕读传家之民风,书香门第受人羡慕,尊师重教几成时尚。凡此四者,使绍兴名人蔚为大观,并终成独特之名人现象。”

同时,他发现了绍兴名人身上的共性:精一危微。“这四个字,来自绍兴舜王庙的4根石柱之上。绍兴大禹陵的禹庙大殿内挂着的康熙皇帝巡越祭禹时的题联中,也有这四个字。”冯建荣认为,这4个字不仅是对舜、禹2位圣人的贴切评价,也是绍兴名人身上的共性。

“精”,就是精益求精、精妙绝伦的事业追求,精雕细刻、精耕细作的干事作风。“一”,就是一心一意、一瓣心香这样一种忠诚的待人态度,一板一眼、一步一脚印、一棒一条痕这样一种扎实的处事风格。“危”,就是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以此作为立身标准、立业基础;就是危在旦夕、危如累卵、危如朝露的危机意识;就是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临危受命的责任意识,临危授命、临危致命的舍身勇气。“微”,就是微言大义这样一种通俗言理的智慧和教化天下的情愫;就是微不足道这样一种战略上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就是见微知著、见微知萌的先见之明、洞察能力,善于从细微的事情上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看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具体到某一个名人,冯建荣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比如他在陆游身上,不仅读到了众所周知的爱国,还发现了他身上的敬业,以及尚和。在书中,还能看到许多绍兴人也不太熟悉的名字。比如丝绸之路的第一位守护者郑吉、了不起的航海家马欢,等等。

该书最后的10个段子,冯建荣则将笔墨放在了旅游上。他用在史料中发现的策士幕游、谋士说游、商贾行游、僧士云游、方士隐游、猛士壮游、文士漫游等多种旅游方式的史实,作为“从来悠游数越中”这一观点的最好证明。

读懂绍兴的微型百科全书

精读一本书,看懂一座城。读《绍兴有意思》,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期待着读者朋友,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绍兴增进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了解与感情;而如果能够因此而对绍兴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对我的家乡增添一份由衷的爱意的话,那我就要在这里向您鞠躬致谢了。”冯建荣说,这是他写《绍兴有意思》的初衷。

绍兴资深媒体人吴钊谦读了《绍兴有意思》后有感而发。“书中包罗了绍兴的世相万象,前世今生,是一本绍兴导游全书、绍兴宝典,或者说是科普版的《绍兴市志》。”在他看来,绍兴历史悠久深厚,文化博大精深,要将之讲活了,讲透了,讲有趣了,非掰碎了、嚼细了、完全消化融会贯通了不可。比如绍兴先贤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轻轻巧巧一个“简”字,背后是沉甸旬的“五车之学”。《绍兴有意思》则如一道玲珑有致的“小鲜”,是作者深厚文史学养的厚积薄发。“作者对绍兴的山川河流了然于胸,人文掌故烂熟在心,趣闻轶事如数家珍,成语俚语出口成章,风情风物信手拈来,为读者捧出了一个活色生香趣味盎然的绍兴。”

在外地的绍兴人读《绍兴有意思》,感受到的则是浓浓的家乡味道。

《浙江通志》总编室主任颜越虎将《绍兴有意思》置于案头,时时拜读。“作者一写绍兴,字里行间就能澎湃出金牌导游才有的那种热忱,仿佛是想对着全世界呼唤:快来这里玩呀!”在文汇报编辑任思蕴看来,冯建荣是适合写“绍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绍兴”这类话题的作者——他比大多数生活在绍兴的人了解绍兴,比大多数了解绍兴的人热爱绍兴,比大多数热爱绍兴的人更爱研究越地的笔记文献、考古材料、金石碑帖,重要的是,比大多数喜爱研究绍兴的人更勤于动笔。“尽管是细密地查过很多史料的,《绍兴有意思》落笔处却是厚积薄发,像是本明清小品文的集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常自诩朋友来绍也能安排个几天行程侃侃本土山水名士,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我了解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李歆艺,则被该书的“微博体”所吸引,并坦言这500个小段子的科普,让她这个绍兴人的绍兴魂又纯正了些!

而在外地人的眼里,《绍兴有意思》则让绍兴变得令人神往。“有这样渊博睿智也有趣的人,用这么巧思可爱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座城的古朴典雅,真好。”厦门红点设计学院院长苏楠这样点赞。

“相较于《浙江有意思》的其他几本,我认为《绍兴有意思》是人文气质最浓厚、内容取材最丰富的一本,多维展现绍兴全貌,通过详实的内容,见微知著地让读者了解绍兴的过去、现在,展望绍兴的未来。同时,作者特殊的身份赋予了这本书特殊的意义,在内容写作上也更广泛、更有深度,结合理论和实践将城市发展和人文韵味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汪海英说,下一步,他们计划通过《绍兴有意思》一书嫁接物产、景区、文化等跨界资源,推动绍兴文旅融合,从而带来后续的旅游效应。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