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区在古代曾设立过一个县,叫始宁县。此县设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其范围大致是:北始于嵊州之石门山,南至上虞上浦,西自曹娥江东岸,东至余姚四明山脉;治所在今三界镇,隋开皇九年(589)废,设县时间长达460年左右。被誉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曾一度生活于此,他喜欢游山玩水,足迹遍布始宁的山山水水,并写出了一批以始宁为背景的诗文。在热衷于打造古代诗路文化的今天,了解谢灵运,认识他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及他在第二故乡始宁的游览和文学活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公元385年,谢灵运出生于始宁。他的祖父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在淝水大战中他是前敌指挥之一,与他的几位族人一起率领八万人马击败了前秦百万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河南阳夏南迁而来的谢安隐居于上虞东山,东山在曹娥江以东,这一带在那时归属始宁还是上虞,史学界尚有争议,但这里是谢氏大族生活的地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谢灵运生下后,家里人担心他夭折,就将他寄养在钱塘(杭州)的一所道馆,15岁他才回到建康(南京)乌衣巷谢府。他20岁以后开始从政,处于东晋与刘宋政权交替的时代,他内心效忠于旧王朝、鄙视庶族出身的刘氏政权,加之他自己行为不太检点,所以在从政路上经常碰壁,得罪了最高统治者,最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问斩于广州,死时年仅48岁。
谢灵运在从政期间经历了几次或自己辞职,或被罢免,当他从庙堂退身就回到始宁家中,开始他优哉游哉的诗酒漫游生活。谢玄在东山之南、如今嵊州境内购买了一块山水之地,营造了有名的始宁别墅。关于始宁别墅周边的环境之美在《水经注》卷四十也有详细记载,文中记道:江水北经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北则虖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声,触岫延赏…… 从这段记述中可知,这里山峰相接,林木葱郁,泉溪奔涌,雾气腾腾,江渚小岛时而可见,山谷风起、轻掠田畦,其山野风光确乎美不胜收。
在庙堂无法展现自己抱负的谢灵运,就将自己的一腔情愫寄托于山水之间,只有在踏山玩水迎风高吟之时,他才能将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他常常在早上离开家门,傍晚才回来,“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他在始宁的山水间似乎没有目的的游览,就是为了领略自然之美。“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一幅山乡的平常图画,经过他的艺术描绘,形态生动,情景宜人。我们知道,在谢灵运所处的时代,玄言诗盛行,这种诗重复机械地阐述老庄和佛教思想,以空洞玄虚为美,缺乏感情,也无文采。而谢灵运一反当时诗坛的主流认识,首先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诗歌创作的审美主体,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自己生活的环境如此之美,从而强烈地产生了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谢灵运喜欢攀登高山,他发明了一种登山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以便走山路,这就是有名的“谢公屐”。嵊州的石门山是他经常攀登的一座山,他曾写过五首以石门山为对象的诗。在《石门岩上宿》这首诗里,他写道: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他仔细品味了自然界鸟鸣、树动等声音,用朴素的语言将它们编织在诗篇里,显现石门山环境的清幽,也寄托了自己孤傲的心情。
石门山这一带也是其家始宁别墅的所在地。《山居赋》是谢灵运集中描绘始宁别墅规模、环境的一篇名赋。读赋可以知道始宁别墅规模宏大、景色优美,是一座包含高山、湖泊、田畴、华屋和众多作坊的大庄园。庄园里拥有南北两座大山,两山之间是一片水面,人们来往靠船相渡。山上“飞泉于百仞”,水中沙渚点点隐约;园里绿竹遍布,高树林立,有一处临涧岩壁呈现红色,阳光照在壁上,壁影倒映涧水中,连水也染成一片红色。这样的景色难怪会激起诗人强烈的创作欲望。
在《宋书》本传里记载,谢灵运在始宁写的山水诗传到京城,每一首诗都得到人们的欣赏,“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当然,作为历史人物谢灵运有其阶级身份和地位的局限,但他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是不应低估的。他曾出任江西临川内史约一年,令人惊叹的是那里竟建有一座谢灵运的纪念馆,还有谢的陵墓。但在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居住、游览并创作过不少诗文的始宁(今上虞和嵊州一带)竟还没有一处可供纪念的场所和凭吊之地。这,未免让人感到遗憾。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李敬佑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