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⑨|山阴道:镜水稽山满眼来

2021-07-07 07:20

来源:越牛新闻

山阴道,位于绍兴古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古官道,过了古博岭,也称为干溪道,到古博岭就长十余公里。

胡卓君 摄

“山阴”是春秋末越国国都,绍兴的古地名。东汉会稽太守马臻汇聚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修筑镜湖,镜湖南岸为高耸的会稽山脉,山阴道是古代绍兴城通向兰亭方向的古陆道,因位于会稽山之北(阴),故称山阴道。嘉泰《会稽志》卷十载有一句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描述山阴道上游目骋怀的感受,山阴道由此名闻遐迩。

山阴道是山阴县驻地绍兴城通向会稽山脉的交通要道,道旁的兰亭,即是这条道上的重要一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在这里举行修禊仪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

高利华 摄

永嘉南渡以来,隐居会稽的士人在山阴道上留下不绝如缕的文采风流。《世说新语》曾载书法家王献之在山阴道的行走观感:“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自唐始,山阴道一直是诗人行走浙东的重要线路。唐代诗人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之一赞美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本土诗人严维和呼朋唤友,在山阴道上挥毫联句。《经兰亭故池联句》记录了当时联吟的盛况:“茂林无旧径,修竹起新烟。宛是崇山下,仍依古道边。”纷至沓来的诗人们,用他们的双脚走出一条“唐诗之路”,为其中的山阴道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而其人其诗也成为山阴道上的独特风景。

南宋镜湖堙废以后,山阴道能看见的水域逐渐缩小,湖区大量变成农田,晋人所赞美的“如在镜中游”的山阴道,渐渐淡出了诗人的视野,而草木蒙笼、“山川自相映发”的美依然呈现在青山绿水间。

空中俯瞰山阴道。胡卓君 摄

时值初夏,从东跨湖桥向南而行,一路山势蜿蜒、水光旖旎,远处草木蒙笼、云兴霞蔚,近处小桥凉亭间杂、农舍屋宇错落,好一幅山清水秀的绝美画卷。更妙者,人在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想当年词人张炎载书往来山阴道中,弄影芦花,剪取烟水,追忆子猷敲雪、谢安争棋,借古道寄慨,将落日沙黄,远天云淡,聚出一片精神(《湘月·行行且止》)。当时的山阴古道还是一条由石板铺砌而成的驿道。现如今,这条驿道已经被大加修缮,途中胜景亦数不胜数:除众所周知的书法圣地兰亭外,1998年发现了沉睡地下2500多年的春秋越国王陵——印山越国王陵。明代文豪徐渭之墓、思想家王阳明之墓、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之墓等,都隐没在山阴道旁的青山之中。

2017年,位于山阴道起点的水街壹号文创园也掀起了它的“红盖头”。一幢幢建筑采用明清风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样式,巧借老桥、鉴湖水、石板路以及假山、名木等构筑园林,充满江南气息,与鉴湖水交相辉映。更引人入胜的是一批有创意富特色的文化机构——私人博物馆、艺术研究所、艺术品拍卖公司、青瓷文化体验基地等的陆续入驻。山阴道中途的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凭借交通区位的优势,整合兰亭景区、阳明园、印山越国王陵、兰亭国家森林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山阴道又奏响了一曲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和文化休闲为主旋律的华丽乐章。

正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以《山阴道上》命名自己的散文随笔集,如今的山阴道固然“是一条一路都有故事的古道,是真正值得去探秘的古道”,更是一种自由随性、悠游闲适的文化品格的象征。

(指导:高利华、梁苍泱)

作者:吴应应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