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守柯山东,招徕鉴湖水。柯岩风景区坐落在绍兴城西约八公里处,是鉴湖区域最精华部分,拥有旧时被称为“南洋”的鉴湖水域最宽阔处。恰逢江南梅雨季,入到景区内,只见柯岩环山抱水,潭邃林雅相映成趣,游人如入画景。
“柯岩”这一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王镃《避乱柯岩绿坡诸公以诗见寄》的五言律诗题中就已出现“柯岩”二字。“屏山迭迭水迢迢”,唐代诗僧皎然说柯岩的山是“寒山晓月”,多一分清冷;陆游以为“山为翠螺踊”,多一分写意;宗圣垣夸赞“蜿蜒山石活”,多一分灵动。事实上,柯岩原是汉魏时期一处采石场,景区内至今仍完整留存5个采石坑遗址。从游人站立处往下望,可见采石坑坑壁光滑如镜面,肉眼可见壁面之细腻,与想象中粗犷裸露的岩壁相去甚远。
在景区内,“天工大佛”弥勒石像绝对称得上是柯岩石景一绝。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在清人钱遵宪眼里,石像是“亭亭丈六身”。右手为说法印,岩顶刻有葫芦形塔刹。整座造像连同佛龛线条流畅,隐身于孤岩之中,大佛以慈悲之怀注视芸芸众生。石佛不言,“只有涧声喧”。虽与石佛相距一汪水面,来此之人仍会惊叹它是“古佛原无意,偶然石借形”。
“天工大佛”究竟是从何而来?据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关于佛像建造的时间和起因共有五种说法。一说建于汉代,据石佛佛龛内《僧海岳和南题记》所说:“汉时建石像。”二说建于三国吴赤乌年(238~251年),有明人王安云:“佛造于吴赤乌岁。”三说建于晋永和年间(345~356),清《嘉庆山阴县志》载:“柯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晋永和年间敕建。旧志: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四说建于唐隋开皇年间,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五说则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先生认为:“从像容、雕法看,应为宋代造像遗存。”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清代文人雅士群集柯岩游览避暑,留下“柯山八景”成一大特色。譬如张庸就有组诗“柯山八景”,化用其诗进行想象便得一幅纤秾冲淡两相宜的山水画:东山春望登临远眺稽山镜水;南洋秋泛船入红叶丛,袭得蓑衣微湿。七星岩观鱼,神思悠然同鱼游;又有清潭看竹满园芳,石室烹泉涤凡尘;五桥步月独步长堤,棋枰残雪雪成阜。最令我们惊讶的是“炉柱晴烟”,“直欲凌霄上九天”,如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又似一朵无心出岫的流云,轻盈立于厚薄不足一米的骨突处,给人岌岌可危之感。
“循途而下转,窈然开小岫,深潭缘石邃,曲曲通岩窦。”柯岩不愧其美景,如一叶扁舟稳稳驶在从汉代至今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柯岩风景区的精品建设被省内外专家称为“柯岩现象”。2000年时柯岩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2003年被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柯岩风景区不仅在实际建筑形式上没被高门围墙束缚,在内容上也做到了多元包容,致力打造出“大柯岩”。因地制宜使柯岩山景与鉴湖情相融,有机结合石文化、酒文化和宗教文化。在2003年景区还根据鲁迅笔下的绍兴小镇开发了鲁镇景区,进一步把山水景与人文性相结合。2021年5月22日,景区内揭牌“诗e柯桥——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用科技为诗魂注能。
石景奇绝,湖景旖旎,佛景慈悲。柯岩风景区“绰约多姿态”,景区内亮点不胜枚举,怀着如同陆游那般感叹“好时节”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归程。
(指导:刘亮)
作者:潘瑶 编辑:金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