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浙江以前也有大象,历史上它们为何要南迁?

2021-05-30 09:03

来源:越牛新闻

翻过山野,穿过农田,穿过村庄,一路向北……近日,15头北迁近400公里的野生亚洲象引发关注。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的亚洲象现在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一带,数量约300头左右。它们虽然看上去可爱,但其生性十分凶猛。

亚洲象有哪些生活习性?它们曾到达的最北端是哪?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迁徙到云南?历史上,根据杭州动物园亚洲象保育员的讲述,记者梳理了关于亚洲象,你可能想知道的那些事。

识别亚洲象

杭州动物园的亚洲象。

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可以按照生活地域划分为两大类——亚洲象和非洲象,其中在东南亚的大象都是亚洲象。

区分亚洲象和非洲象,可以依靠“智慧瘤”这个极具辨识度的特征。大象的正脸和前额若是有两块隆起,就是亚洲象;而非洲象的额头平滑,没有这两块隆起的“智慧瘤”。

我国的象史

我国有着悠久的象史。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就曾发现夏末商初时期的亚洲象遗齿和遗骨,以及当时人分食象肉的证据,距今3000至4000年。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亚洲象分布最北的记录。

同时,这一证据也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大象已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由于大象喜欢湿地,踩过的土会特别松软,所以那时,人们会跟踪大象的脚步去湿地进行播种。

杭州动物园的亚洲象。

到了商代,我国已出现猎象和驯象的现象。野象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王族们打猎时也会猎象。在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就有商王一次猎获7只野象的记载。人们也开始试图驯养野象,甚至会在打仗时出动象军。《吕氏春秋》有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但是,大象并不适合作为军队武器使用。一来,大象需要丰富的粮草供应,一头成年公象每天需要400斤左右的食物;二来,大象生性敏感、容易受惊,害怕疼痛、突然闪动的东西,以及陌生的声音。因此,象军就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

大象的南迁

杭州动物园的亚洲象。

大约2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开始变冷,野象开始南迁,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

历史上,长江中下游一带也有大象,包括浙江。五代后唐时,衢州就留下过捕象的记载。后来,温州也出现大象。

再往南到福建,有很长一段时间,象牙是福建主要的贡品。直到南宋,福建仍有许多野象。朱熹在漳州担任知府时,还发生过象患。《劝农文》里记载,“本州管内荒田颇多,盖缘官司有表寄之扰,象兽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户不敢开垦……本州又已出榜劝谕人户杀象兽,约束官司不得追取牙齿蹄角。今更别立赏钱三十贯,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

大约在宋元之际,大象在福建消失。元明之后,大象基本上仅出现在云南一带。到清朝时,大象就开始作为缅甸等国的贡品被进贡了。

南迁的原因

杭州动物园的亚洲象。

首先是自然原因。大象喜欢靠近水源的草原、森林或湿地,喜欢暖和湿润的环境,所以会逐步向南迁移到更适合生存的南方。

其次是习性使然。大象食量很大,作为食草动物,成年公象每天要吃400斤左右的食物,相当于人的200倍。加之大象是群居动物,常常集体行动,要满足象群的食量,居住地必须是水草丰沛之处。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大象南迁的重要原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数量日益增多,人类开始与大象争取土地资源。湿地作为大象的栖息地同样也适宜人类开垦农田,因此大象被迫向南迁移,进入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

野象的稀少

如今,中国本土的野生亚洲象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大象的捕猎。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痴迷于象牙。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述:“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象齿焚身这一成语由此流传下来。

朱熹《劝农文》中也写道,为了灭绝象患,人们是可以杀象的,而且象牙、蹄角等可以不上交。

后来,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提升,捕象才得到控制。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亚洲象本身较低的繁育能力。亚洲象繁殖率不高,大约5-6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象孕期约为600-640天,接近22个月,每次产一只幼崽,幼崽的哺乳期大约需要2年。亚洲象14-15岁性成熟,完全长成则在18-24岁,一般可以活到65-70岁。这样算来,平均一只雌象一生仅能产下5-6只幼崽。而且只有公象才长象牙,现在象群里的公象稀少,繁殖情况很不理想。

现在,中国的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一隅,头数稀少,所以生活在动物园的亚洲象不仅是接受人类的保护,随着种群数量的减少,繁衍下一代更是成为这些成年象的重要任务。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厉燕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