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绍兴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古城绍兴即将进入“地铁时代”,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绍兴地铁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对于地铁的开通时间也愈发敏感,任何有关于绍兴地铁开通时间的消息,都能引发高度的关注。
然而,昨天,不少网友向越牛新闻反映,在没有得到官方认证的情况下,绍兴某自媒体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捕风捉影,随意“官宣”,动不动就用“定了”等字眼,为了追求“流量”,既误导了市民,也影响了相关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
(自媒体发布信息截图)
计划进度≠最终日期
今天,在广大网友的质疑下,该自媒体发布了所谓“绍兴地铁1号线开通时间”的信息来源,是这份在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公开发布的一则招标公示文件(页面底端可查看文件全文),越牛新闻记者翻阅后发现,在文件的62页“工程具体要求”中,确实有一行字是“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试运行与试运营时间”。
(“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截图信息)
(工程具体要求)
而就这条信息的下方,就明显标注了: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外在影响因素较多及工程的复杂性,本工程工期存在调整的可能,作为有经验的投标人应充分考虑工期调整的任何因素,并须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那么,这样的一份招标文件就能确定绍兴地铁开通时间了吗?
越牛新闻记者联系到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他表示,招标文件所列的试运行、试运营时间均为工期初步计划。地铁1号线是我市重点交通工程,也是重点民生工程,关系着百姓的出行,其试运行及正式运行时间,将由官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公开确认。
(绍兴地铁1号线建设现场)
“地铁开通时间、试运营时间需要通过官方确认后发布,相关自媒体在未采访我们的情况下,仅凭借一份招标公告就能把地铁开通时间给定了?”该负责人愤怒地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复杂,任何因素都能造成工期调整,在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这样精确到某一天开通的报道是不负责任的。
就在刚刚,“绍兴轨道交通”公众号发布了关于绍兴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时间安排的说明,文中提到,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计划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建成运营,也未精确到具体哪一天。
流量媒体≠从不造谣
今天下午,该自媒体又发布了一条新的消息,“自证”其发布内容属实。在消息的最后一句中写道:
“这次我们必须申明:我们从不造谣。”
(该自媒体最新回应)
然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该自媒体第一次发布有关绍兴地铁的不实消息了。
4月15日,该自媒体发布了《绍兴又一个地铁站曝光!看看在你家附近吗》,称绍兴地铁3号线一站点曝光。随后,越牛新闻也做了辟谣报道《网传绍兴地铁3号线站点曝光?官方回应来了!》,证实该信息为假,地铁图纸属于自行绘制。
(4月15日发布信息截图)
2020年6月27日,该自媒体发布《刚刚!绍兴地铁最新消息传来!又一条地铁即将动工?沿线升级地铁房!》 ,也被证实为假消息,目前这条消息被删除。
2021年3月1日,该自媒体发布《绍兴地铁最新消息!城东这几个地铁站首度曝光,大城东终于有地铁了!》,越牛新闻也做了辟谣《网传越城区城东多个地铁站首度曝光?官方回应了》。
(3月1日发布信息截图,现已删除)
此外,更离谱的是,关于绍兴地铁开通时间,该自媒体多次发布内容后删除。
2021年1月2日,该自媒体发布《到明年年中,绍兴人出门可直达西湖!》(现已删除)。
2020年9月7日,该自媒体发布《绍兴地铁最新消息传来!》(现已删除)。
虽然是多次发了后就删,但该自媒体在对“绍兴地铁”这个大流量的话题上兴趣似乎依旧不减。
“以官方为准”≠免责条款
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该自媒体首篇文章声称是“网友爆料”,然后在未经相关部门确认的情况下,即在标题以及行文中用肯定的语气宣布“绍兴地铁1号线开通时间确定”,然后还在行文中加了一句“最终以官方公布为准”。那么是否有了这一句,就可以在随意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后免责呢?
对此,越牛新闻记者咨询了震天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坚。胡律师表示,虽然该信息有标注“最终官方公布为准”,但是主体内容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肯定以及确定的语气,明确了地铁运行的时间,存在误导读者的嫌疑,因此,“最终官方公布为准”并不足以成为其免责的理由。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胡律师称主要分为三种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该自媒体所属公司经营范围)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编辑:越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