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1-04-12 12:37

来源:越牛新闻

传承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精神血脉

李岁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由刘少奇同志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简称《修养》),无疑就是一部具有理论创新特质的光辉著作,这篇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党的前进历程中彰显着理论与教育意义。

《修养》最早在1939年11月发行于革命圣地延安,主题是关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修养》的问世,与当时党员队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党的队伍迅速扩大,但许多新党员的成分、思想比较复杂,尤其是缺少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使一些党员对党有着不正确的认识,以致组织上虽入了党,但思想上还未真正入党,并出现了一些与之相伴随的严重问题。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党性修养的紧迫性,促使刘少奇同志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论思考。《修养》篇幅不长,仅有三万多字,但微言大义,理论性与针对性强,书中的判断虽跨越时空,但至今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读《修养》,首先能读出刘少奇同志对党性修养的重要性认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刘少奇同志认为,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二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需要,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就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须亲自参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三是防止党内腐败情况的要求,“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加紧自己的修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对《修养》一书的评价,“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

读《修养》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具体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理念在当今还有现实价值吗?当前还有提倡的必要吗?如果有,那么是什么?如何倡导推进?客观地说,读《修养》依然具有现实价值,有着提倡的必要性。恰如刘少奇同志于《修养》之中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之下,群众对党的拥护在不断提升,但我们更要提高警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品质与党性修养。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与实质,正如《修养》所示:要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特别是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学习与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正确把握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应对党内仍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巩固与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重温与研读《修养》这部著作,对于加强我们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恰如刘少奇同志所说,“现在来讲讲这个问题,对于党的建设和巩固,不是没有益处的”,其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我们要自觉在《修养》精髓要义的指引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品格情操,做一个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共产党员。

(作者系绍兴市委党校教师)

绍兴人还是先读鲁迅的《呐喊》

裘士雄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等,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我是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当年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的作品《药》《故乡》等。老师上课时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当然也有眉毛打结头的时候。课后同学凑在一起还会继续讨论,甚至引起争论。

当老师讲到《药》中的华老栓凑了钱,又请托刽子手“康大叔”买到人血馒头,为他的宝贝儿子华小栓医治痨病时,我不禁百感交集,一方面,固然为夏瑜勇于为反清革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油然而生敬意,另一方面,又很为华氏这样的同胞如此愚昧、如此落后,如此冷酷而感到悲哀。

那时,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已将这类人间悲剧的酿成归罪于旧社会、旧时代。尽管鲁迅的思想之深邃,学识之渊博,远不是一名中学生所能理解,但还是喜欢上鲁迅和他的作品。课间,我又请教了语文老师,他看我对鲁迅作品有浓厚的兴趣,热情地介绍:这些鲁迅小说都收集在他的《呐喊》《彷徨》这两本书里,除了语文课本里鲁迅作品外, 你也可看看其他小说,不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写作艺术,对你定有好处的。

想当年,经济物质是相对贫乏的,家里养的母鸡生蛋后是母亲用以换购油盐的,我很想买到鲁迅这两本小说集,但是书钱是难以从父母那里要到的。咋办?刚好有儿时的玩伴兴冲冲地到文具店买东西,还向我透露买文具钱的来历,说,药房里正在收购樱桃核,你也可以去捡来卖钱嘛。我照他的方法拿到了做人以来挣得钱,连忙跑到新华书店,钱不够,只能买一本,我终于将鲁迅《呐喊》抱回了家。

1963年,我考上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到绍兴鲁迅纪念馆干作,我从学习《呐喊》与鲁迅结缘,鲁迅伴随我大半辈子,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及观看、欣赏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戏曲、连环画、版画、国画、油画、雕塑等各种文艺形式,给了我知识、技巧和力量,使我看到了旧中国旧时代的丑恶、卑鄙、腐朽和虚伪,听到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闰土、孔乙己、阿Q们的叹息、哀号、哭泣、呻吟和惨叫,以及鲁迅为他们代言、呼吁、呐喊。鲁迅是我崇敬的伟人,他的作品是一部百科全书,有我需要的一切。即使有极少数人往鲁迅身上泼污水的时候,我坚信鲁迅旗帜永远高扬在神州大地。

一次,我去兄弟单位办事,谈到了鲁迅与朱安的旧式婚姻问题。几个年轻女性为朱安抱不平的言辞,其间也杂有抱怨、责怪鲁迅的情绪。我谈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待、处理发生在100多年的事。鲁迅是孝子,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他难违母命,他从日本被骗回绍兴与没有感情的朱安闪婚,按鲁迅的说法,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在封建社会里,丈夫如一纸休书抛弃妻子,这女人就难做人哉。绍兴人称死了丈夫的寡妇为“孤霜婆”,称同丈夫离异的女人为“活挈头”。稍有资财的“孤霜婆”还可到清节堂苦度余生,“活挈头”则身处无地可容、无路可走的绝境,唯有上吊、投河寻死。而朱安回不了朱家,也愿意在周家做“活孤霜”,绝不愿做“活挈头”,鲁迅考虑再三,尊重朱安的意愿,好好地养她一辈子。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这一问题。此事说明,在鲁迅学习、宣传和研究方面,也存有“代沟”,很需要我们去实事求是地诠释。根据我的体会,在绍兴生活和工作的人,包括新绍兴人,同鲁迅更有亲近感,新老绍兴人更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宣传和研究鲁迅。而突破口,就是先读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作者: 编辑:金哲楠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